懷地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懷地黃 |
中文名: 懷地黃 產地名稱 :河南省焦作市 品質特點 :油性大,黑褐色有光澤,味微甜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3年第72號 批准時間 :2003年08月07日 |
地黃又名生地,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這種植物'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為人黃,沉者名地黃'。故人們都以沉下者為貴,久而久之,遂名為地黃。[1]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地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為人黃,沉者名地黃。」故人們都以沉下者為貴,久而久之,遂名為地黃。 懷地黃為玄參植地黃的根莖,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30厘米,塊莖肥厚肉質黃褐色,宜溫和乾燥氣候,以松肥沃土壤為好,忌重茬,中國許多地方均可栽種。然而最優者今人唯以懷地黃為上。其特點是:油性大,柔軟、皮細、內為黑褐色並有光澤,味微甜,尤其是斷面呈菊花心狀。 醫學專家對中國各地的干地黃中的梓醇含量進行了測定,發現焦作所產地黃的含量最高(0.811%),其他依次為遼寧瀋陽(0.726%)、山西侯馬(0.043%)、山東成武(0.036%)、廣東(0.019%)、浙江仙居(0.010%)等。僅梓醇含量,懷地黃與浙江所產地黃相差80倍。
藥用價值: 地黃分為鮮地黃、生地黃和熟地黃。《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鬚髮、通血脈」,系祛病延年之佳品。據現代醫學化驗,焦作地黃10克的藥力等於他地產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於水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異,焦作地黃種子被外地引進種植後,功藥性頓減,或種一、二年即退化。 「一個地黃三個藥」也體現了懷地黃藥效之奇。鮮地黃、熟地黃、生地黃,這三種不同性狀的地黃入藥之後帶來不同的功效。鮮地黃主要是清熱養陰、涼血止血;熟地黃主要是滋補肝腎,特別是補血養陰的作用很強;生地黃主要是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厘米,直徑2—9厘米,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氣微,味微甜、微苦,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長6—12厘米,直徑3—6厘米。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無臭,味微甜,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熟地黃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呈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黏性大,無臭,味甜,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產地環境
河南省焦作市位於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狹長衝擊平原,史稱「覃懷、河內、懷州、懷慶府」。由太行山涌裂南出的丹河、沁河、濟河,帶來了豐饒的礦物質元素,與黃河泛濫淤積,形成了特殊的肥沃土壤,加之迎風坡、海拔、光熱、水文等因素,當地馴化栽植歷史悠久的地黃、菊花、山藥、牛膝,形成了獨特的藥性稟賦,分別被冠以「懷」字,成為「四大懷藥」。 焦作自北向南,有山地、丘崗、平原和灘涂,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着悠久的農耕歷史,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大豆、懷藥等。
生產情況
2009年,焦作市引進香港、北京藥企,生產的懷藥產品「六味地黃顆粒」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近億元。 2011年,焦作市四大懷藥種植面積26.1萬畝,懷藥鮮貨產量達47.3萬噸,其中懷地黃94576畝。
產品榮譽
2003年08月0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懷地黃」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懷地黃原產地域範圍以焦作市人民政府《關於確定「四大懷藥」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通知》(焦政文〖2002〗114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河南省武陟縣、溫縣、博愛縣、沁陽市、孟州市、修武縣現轄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