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忽雷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忽雷架是趙堡太極拳的一種,又名忽靈架。非常難練,對人的體質要求較高,不是常人能學得好的。

簡介

忽雷架,由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傳人陳清平的弟子李景延所創[1],拳勢和名稱與趙堡拳相似,會趙堡拳,再練忽雷架不難。趙堡忽雷架有多種打法:分別是大架,中架,小架,惡行架,等等

李景延晚年傳拳於當地,鑑於師門所在故而不廣,世人了解不甚。今天,中國大陸只有在溫縣與陝西戶縣人們才能真正看到忽雷架的原汁原味;在台灣,則有楊虎-陳應德-王晉讓一支,流傳較廣。

風格特點

忽雷架演練起來發勁不斷,頓促有聲,如悶雷風起,動作剛勁精巧,連續不斷,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剛,快如迅閃,兩挫碾震促,嚓嚓有聲,渾身如雄獅出水抖擻有力。拳架開展而緊湊,看似剛勁實則鬆柔,別具風韻。實乃太極之精品。

忽雷架是陳慶雷[2]先生十五世祖陳清平祖師根據太極拳原理,在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以及二路拳的基礎上,並結合技擊的實用動作融匯創編.它路近勁短,發勁脆快,似旱天炸雷,幫被人送外號曰"忽雷架"。

在形架練活走順後,可以進行惡形架練習,即勁架練習,因為"忽雷架"的發力是在走圈過程中突然脆發,所以招招皆柔,招招皆發,勁架的訓練是達到出手要順、要快,發力要猛、要透。

特點

忽雷架在套略的結構上是經過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終每一動作、每一招勢都運用肢體走立體圓圈或弧形纏轉,使「陰陽」、「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左右」、「上下」、「里外」、「圓方」、「輕沈」、「剛柔」、「快慢」、「卷放」、「摺疊」、「轉關」, 等動作形成公轉和自轉。結合內勁以不同的方式,勁別蓄髮,成為圈中套圈的以簡御繁設計,構成它的基本原則。不僅在運動形式上是獨特的,在內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一、周身纏絲:每一招式任一動作,除了重心之腳根外,從手到腳每一關節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纏絲下運行,其目的是練習全身協調一致;也就是藉由動作的練習達成手動就是身動,手動步亦動。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勁,達到拳經拳論「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繞行的路線,纏絲則身體每一關節、部位自行纏繞的方式,就如同公轉與自轉同時而行,其目的是在動作中改變力的方向和變背勢為順勢,如此則每一招式的動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靈活巧妙:在套路的訓練中特別強調「忽靈勁」和活步,所謂「忽靈勁」就是在意念動時全身一致靈活變動,因此不強調五趾抓地。活步是動作中,腳步隨身之變動以應之,如伸、縮、進、退或在原地纏轉,都是與手、身,一致纏絲,其目的在增進變勢之靈活性,在實戰上,既可管住對力下盤,也易於進步插襠,退逼套封;在發勁上既能先占中門,亦能利用腿的接觸面打動對方根盤,由於能貫串手、身、步齊進,落步發勁時因步之進而增進爆發力。

三、內外剛柔同練:不論楊氏或其他拳架,需先練柔勁再練剛勁,或是習練拳架之前先練椿步,或是先練拳架再練發勁,都需很長時間練習揣摩。甚至無法在平日拳架練習中,表現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剛,忽快忽慢的各種發勁力式,而趙堡太極拳忽雷架,是由前賢透悟太極拳理和實戰用法,將各種姿式動作、身法椿步、剛柔發勁,及丹田內勁所需的鍛練方式,將之融合為一種拳架中,使同步練習,在任何一個招式、動作中都具備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縮短體悟時間使功夫上身。真正達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要旨。

四、動步發勁: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陸人民體育出版社授權台灣純一出版社發行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第三章有關推手內功運用要領乙節中概略說明:發勁有兩種方法 : 一種是「定發」,又曰「靜發」;一種是「活發」,又曰「動發」。活發是在腳起腳落之間進行的,因此,比定發難,也比定發的威力大。活發與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練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後,方能懂得活發的奧妙。活發是在足起而將要落地之際進行的。「足進一寸,手長一尺」,體現活發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沒有活步的訓練,在推手中就不會有活步的自然反應動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體。

視頻

忽雷架 相關視頻

難得一見陳式太極忽雷柔架打得如此漂亮!
王繼平老師演示忽雷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