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忻城縣土司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忻城縣土司博物館位於廣西忻城縣城關鎮西寧街3號。

忻城莫土司衙署始建於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土司衙門、祠堂、官邸、大夫第等建築群組成,總面積38.9萬平方米,是全國乃至亞洲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之一,被譽為「壯鄉故宮[1]」。

發展歷史

明萬曆十年(1582)忻城縣土司莫鎮威,在今縣城所在地的翠屏山北麓,興建忻城土司衙門。從此,歷經明、清、民國,直至建國初期,忻城縣政府機關均設置在這裡。

1955年,縣人民政府機關遷到斜對面的盤鶴嶺上。

1963年,土司衙門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文化館分工代管文物工作,並於當年進行全面維修。

1984年4月,忻城縣文物管理所成立。

1987年,改文管所為忻城縣土司博物館,館址設置在土司衙門內。

位於忻城縣城關鎮西寧街翠屏山北麓,座南朝北,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造型典雅、別致,具有宮庭侯門氣派的古代建築群,占地總面積2.1萬平方米。衙署於明代萬曆十年(1582)始建,至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土司制度被廢除後,改為彈壓公署。至今經歷了420多年的歷史。它是廣西乃至全國現存古建築保存最完整、歷史最長的土司衙署。l99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座衙署由中軸線(衙署)、東軸線(祠堂)、西軸線(代理土司官邸)及大夫第、參軍第、禮房、卡房等建築組成。 主體建築由照壁、大門、牢房、兵舍、正堂(即頭堂)、長廊(亦稱花郎)、東花廳、西花廳、二堂、東廂房、西廂房、三堂、後苑(即閨房)等組成,建築面積3100平方米。照壁長25米、高5米。照壁前為小廣場,面積270平方米。照壁與大門之間為街道,有兩座跨街轅門,東轅門門楣浮雕「粵西邊隅」(已毀);西轅門書「慶南要地」。 大門左右兩側各鐫一尊1.7米的石獅和一對石鼓。大門廊上立兩根格木柱子,柱上懸掛一副雕刻楹聯。聯語云:「守斯土蒞斯民,十六堡群黎誰非赤子/辟其疆治其賦,三百里區域盡隸黃封」。跨入大門即儀門,儀門平時不開,走兩邊過道,唯逢喜慶節日或上峰頭面人物到來方開。儀門後是院落,中有一條龜背青磚路直通正堂。東面是牢房,分前後兩棟。牢房有男女之分,輕重之別,內設鐵鐐、木枷等刑具。西面是兵舍,亦分前後兩棟,內駐土兵,負責保衛衙署安全和看守犯人。 沿院中道路上四級台階即為一寬80平方米月台。月台上置有鐵炮四門,地炮三門,為土官出巡或慶賀時鳴放。接月台即正堂,為三開間,共有l8根柱子支撐天面,兩側山牆只起擋風作用。前面寬敞明亮,是土官審案或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堂正中置公案,案上置有驚堂木塊及令牌、筆、墨硯等。案桌後是活動屏風,上懸有「明鏡高懸」巨匾,左右分別置大鼓、大鑼各一面,各種兵器羅列有序, 「迴避」、 「肅靜」大牌字高聳,顯得氣氛森嚴可怖。

館藏文物

忻城縣土司博物館共有藏品3000多件,大小展室16個,共展出文物1000多件,其中大部分是土司文物和土司制度下的民族民俗文物,文物中包括金器、銀器、玉器[2]、銅器、鐵器、兵器、石器、骨器、蚌貝器、竹木器、服飾、織錦、經書、石刻藝術等。

該館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研究基地、廣西民族研究所土司制度研究室、曾出版《忻城莫氏土司500年》等着作。

視頻

忻城縣土司博物館 相關視頻

如果你來到廣西忻城縣,莫氏土司衙署,就是你最值得參觀的地方了
電影《尋找劉三姐》忻城縣土司衙署片段

參考文獻

  1. 「壯鄉故宮」 !全國乃至亞洲現存規模最大的土司建築之一竟然就在廣西! ,搜狐,2018-12-23
  2. 古代玉器:常規知識總結(收藏版),搜狐,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