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8/8f/%E5%BF%A7%E6%97%B6.jpeg)
《憂時》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郁離子》章節目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原文
郁離子憂,須麋進曰:「道之不行,命也,夫子何憂乎?」郁離子曰:「非爲是也,吾憂夫航滄溟者之無舵工也。夫滄溟波濤之所積也,風雨之所岀也,鯨、鯢、蛟、蜃於是乎集,夫其負鋒鋋而含鋩鍔者,孰不有所俟?今弗慮也,旦夕有動,予將安所適乎?」須麋曰:「昔者太冥主不周,河洩於其岫且泐,老童過而惴之,謂太冥曰:『山且泐。』太冥怒,以為妖言。老童退,又以語其臣,其臣亦怒曰:『山豈有泐乎?有天地則有吾山,天地泐,山乃泐耳!』欲兵之,老童愕而走。無幾,康回過焉,弗肅又弗防也。康回怒,以頭觸其山,山之骨皆冰裂,土隤於淵,沮焉。太冥逃,客死於崑崙之墟,其臣皆亡厥家。今吾子之憂,老童也,其若之何?」
譯文
郁離子憂鬱不樂,須麋勸他說:「道義不能通行,這是天命啊,你何必為此憂慮呢?」郁離子說:「我不是為的這個啊,我是擔憂那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沒有舵手啊。那大海是波濤聚集的地方,是狂風暴雨興起的地方,鯨、鯢、蛟、蜃,於是就匯集在那裡,它們背負着鋒利的鰭,象短矛似的鋒刃畢露,哪個不是在嚴陣以待?現在不憂慮,遲早會發生動盪,到那時,我將到哪裡去呢?」須麋說:「從前,太冥主宰不周山,河水沖泄進那裡的山洞裡,山石將要裂開,老童走過這裡便為之擔心,並告訴太冥說:『山將要崩裂了。』太冥聽了大怒,認為這是妖言。老童退去,又把這話告訴了太冥的侍臣,侍臣也大怒道:『山怎麼能崩裂呢?只要有天地,就會有我們的山,只有天崩地裂,山才會崩裂!』便要殺死老童,老童驚愕而逃。不久,康迴路過這裡,太冥沒有清除山的隱患,又未加防護。康回大怒,用頭觸那山,山的主體象冰一樣崩裂開,山上的土石坍塌到深淵裡,最後堵塞了那裡。太冥逃走,後來客死在崑崙山的廢墟,他的侍臣也都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如今,你的憂慮,就象那老童的擔憂一樣可又能把它怎麼樣呢?」
小議
本篇意在說明,憂時者能居安思危,告誡人們要防患於未然。同時指出,那些不聽忠告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常常自以為是,聽不進先知者的忠告。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郁離子》的寓言體風格可謂「牢籠萬匯,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在這點上頗似《莊子》的語言風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辭富麗、氣勢磅礴、感染力強。更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還吸收改編了一些《莊子》的寓言來就事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