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徽州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歙縣徽城鎮,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景區簡介

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着瓮城、城門、古街、古巷等。

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組成部分。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徽州民歌[1]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區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其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有號子、山歌、小調及佛教、道教歌曲等。徽州民歌與徽州民謠有着相通之處,既被廣泛傳唱,又十分朗朗上口,有的比較原生態,保留了方言古漢語的文字及押韻特徵,有的因為當地方言無法找到對應的漢語文字,故通過白話的方式進行表述,大多數民歌講述的都是當年留守在家的徽州女人日夜思念在外打拚的丈夫,在繡鞋、洗衣等相對輕鬆的活計中隨口哼唱,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徽州婚嫁[2]

舊時,徽州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說媒者一般為年長女性,稱"媒婆"。行聘俗稱"送擔",女方接禮後當天回禮,婚事即定。定親後,由男方選定結緍日期通知女方,稱"請期"。請期後搬行嫁。迎親當天,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亦稱"拉麵"。接着便是迎親、拜堂、鬧洞房。婚後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謂之"回門"。此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搶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紀50年代後,父母包辦婚姻逐漸被自由戀愛代替,婚事簡辦。80年代後,有採取旅遊結緍和集體婚禮形式的。

疊羅漢

疊羅漢是流行於歙縣一種民間遊藝。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繪有臉譜。演員均為男性,表演渾樸粗獷。演出前要舉行祭台儀式,焚紙燒香、羅漢掃堂,然後眾演員相繼登台或在廣場上表演。演員不說不唱,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斜角旗、仙人橋、石猴出山、六柱牌坊、涼心水閣、水簾洞、劉海戲金蟾等造型。表演時先易後難,特別是水簾洞中演員的筋斗及六柱牌坊中20餘演員疊成的六層造型,最為精彩。

地域文化

徽文化[3]

徽州文化,又稱徽文化。主要由徽劇、徽菜、徽州雕刻、徽州刻書、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民大規模移民活動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傳統、剛健有為的積極進取意識、向外拓展的開放風氣、吃苦耐勞的徽駱駝精神等,構成了徽州文化的主體,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這些文化因素對徽州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使其後的徽州能在一個高起點上異軍突起。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研究,經歷了大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更是日趨火熱,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社會科學學科 --「徽學」,其與敦煌學和藏學齊名於世。


徽建築

徽州古城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遺存眾多。徽州古城與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體建築有徽州府衙、許國石坊、長慶寺塔、東譙樓、南譙樓、曹氏二宅、漁梁古壩、漁梁街、斗山街、徽園等以及鑲嵌其間的古色古香的三百餘幢古民居,是展示和體現徽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築。徽州古城內的徽派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觀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徽菜[4]

徽菜菜系又稱"徽幫"、"徽州風味",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菜起源於南宋時期的徽州府,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賦予徽菜獨有的味道,由於明清徽商的崛起,這種地方風味逐漸進入市肆,流傳於蘇、浙、贛、閩、滬、鄂以至長江中、下游區域,具有廣泛的影響,明清時期一度居於八大菜系之首。

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徵:一是就地取材,以鮮制勝。徽地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就地取材使菜餚地方特色突出並保證鮮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獨到。根據不同原料的質地特點、成品菜的風味要求,分別採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調。三是嫻於燒燉,濃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燴、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燒、燉及熏、蒸菜品而聞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養身。徽菜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講究食補,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徽劇

徽州的戲劇是徽州的一大特色。在明清時期,徽州藝人吸取了弋陽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礎上,經過演變而形成,在乾隆年間,本是稱為撥子的腔聲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黃腔,而二黃腔與西北的西皮形成皮黃合奏,奠基了徽劇的基礎與發展。徽劇的腔調混合多種,其歷史也是深遠。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始於明朝的何震。其後著名的有汪關和以程邃為首的「歙中四子」、以黃士陵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講究用筆運刀,刀隨意動,章法整齊活潑,一改當時篆刻庸俗怪異、擅改篆字型義、趨向屈曲乖繆的風格。

徽州宗族

徽州多門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說。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記載,"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吳、黃、胡、王、李、方、洪、余、鮑、戴、曹、江、孫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吳、黃、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屬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縣均有分布,點多面廣,如汪氏在歙縣有20處、休寧38處、婺源14處、祁門17處、黟縣11處,有百餘處分布點。徽州宗族對徽州歷史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主要景點

徽園

歙縣徽園是指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在原徽州府衙一帶修建的仿古旅遊區。2000年對外開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是在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再現了徽州城明清時期的風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粉牆黛瓦,鱗次錯落,雕刻精美,脈傳徽州文化之神韻,新創徽派建築、雕刻之精華。"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走進徽園,就如走進了婉約的江南,走進了古樸典雅的徽州古城。

許國石坊[5]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立於明萬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中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斗山街[6]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為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斗山街街長300多米,建於明清時期,街內的徽派建築的主要以許、汪、楊、王四大家宅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相關視頻

徽州古城 歙縣歡迎你

參考資料


Category: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