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宏傣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宏傣語

德宏傣語,是雲南德宏州傣族使用的語言,與雲南保山市、雲南臨滄市、雲南普洱市、緬甸克欽邦、印度阿薩姆邦等地傣語同屬泰語大泰方言北次方言,緬甸撣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等地傣語則屬於泰語大泰方言南次方言。泰語大泰方言南、北次方言之間的差距非常小,北次方言區使用「傣哪文」(長體大泰文/北方大泰文)、南次方言區使用「傣繃文」(圓體大泰文/南方大泰文),「傣哪文」是由「傣繃文」進化而來,兩種文字非常接近,都是巴利文的變體。德宏傣語對應的文字是「傣哪文」,「傣哪文」有「新傣哪文」和「老傣哪文」之分,「老傣哪文」是真正的「傣哪文」,「新傣哪文」是中國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周耀文為傣族重新創製的文字,雖參考了「傣哪文」的一些特點,但與「傣哪文」相差甚遠。「老傣哪文」因為「新傣哪文」的推廣,被迫終止傳承。「新傣哪文」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官方文字之一,故又稱「德宏傣文」。

簡介

德宏傣語,屬於泰語大泰方言北次方言,北次方言又分為德保土語、孟耿土語、景新土語等三種土語。(1)德保土語: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地及周邊地區,有33萬人使用。(2)孟耿土語:分布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屬普洱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屬臨滄市)等地及周邊地區,有21萬人使用。(3)景新土語:分布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屬普洱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屬玉溪市)等地及周邊地區,有16萬人使用。三種土語語音上有一定差異,語法和詞彙方面差異不大。孟耿土語區、景新土語區的傣族是德保土語區的傣族遷去與當地土著傣族融合形成。德宏傣語以芒市話為標準音。德宏傣語有18個聲母。其中kʰ和ʦʰ兩個聲母只用於現代漢語借詞。元音、[e]和[ɛ]會使之前的輔音發生齶化,例如聲母[ʦ-]和[s-]齶化為[ʨ-]和[ɕ-]。9個韻尾:ɯ, i, u, m, n, ŋ, p, t, k。元音和韻尾組合成84個韻母。其中單元音韻母9個,複合元音韻母15個,鼻音韻母30個,塞音韻母30個。德宏傣語有6個聲調:陽去(中平33),陽平(高平55) ,陰去、長陰入(低平11),陰上(低降31),陽上、陽入(高降53),陰平、短陰入(高升35) 。以p, t, k為韻尾的促聲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聲調。以ap, at, ak為韻母的音節不能是長陰入調。按順序排列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短陰入、陽入、長陰入,依次為第1至9調。

評價

泰語大泰方言北次方言區(德宏州、保山市、臨滄市、克欽邦)及南次方言區(撣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原本用同一種文字書寫,這種文字於14世紀由「勐繃」(繃地)傣族僧侶以巴利文為基礎、參考緬文創製,因「勐繃」傣族自稱「傣繃」,這種文字便是「傣繃文」;北方傣族習慣使用毛筆書寫,圓形的「傣繃文」被寫成略帶方體的文字,因傣語的「北方」為「勒」,北方傣族在南方傣族面前稱「傣勒」,略帶方體的文字便是「傣勒文」,漢譯寫為「傣哪文」。「傣繃文」與「傣哪文」都不標聲調,閱讀時需看前後才能明白意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能與境外互通的少數民族文字均被列為改革對象,與「傣繃文」能互通的「傣哪文」被新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周耀文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造,等於重新為傣族創製了一種字形酷似「傣哪文」的新文字,這種文字被稱作「新傣哪文」(或寫作「新傣那文」),而真正的「傣哪文」則變成了「老傣哪文」(或寫作「老傣那文」);「新傣哪文」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官方文字之一,故而又稱「德宏傣文」。「新傣哪文」在「老傣哪文」的基礎上增加了4個聲母、39個韻母和6個點撇式聲調符號(後又改用6個拉丁文字母表示聲調),每個字都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總共35個字母,其中5個字母表示聲調。統一碼在U+1950-U+1974區為它制定了字符編碼。[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