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微生物農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微生物農藥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微生物農藥(microbial pesticide)是指以細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或經基因修飾的微生物活體為有效成分,防治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源農藥。它包括以菌治蟲、以菌治菌、以菌除草等。這類農藥具有選擇性強,對人、畜、農作物和自然環境安全,不傷害天敵,不易產生抗性等特點。這些微生物農藥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例如蘇雲金桿菌、白僵菌、核多角體病毒、C型肉毒梭菌外毒素等。隨着人們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高的要求,微生物農藥無疑是今後農藥的發展方向之一。

微生物農藥是利用微生物及其基因產生或表達的各種生物活性成分,製備出防治植物病蟲草害以及調節植物生長的製劑的總稱。微生物農藥具有以下優點:(1) 對病蟲害防治效果好,對人畜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無殘留;(2) 對病蟲的殺傷特異性強,不傷害天敵和有益生物,能保持生態自然平衡;(3) 生產原料和有效成分屬天然產物,它可回歸自然,保證可持續發展;(4) 可用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對微生物進行改造,不斷提高其性能和質量;(5) 多種因素和成分發揮作用,害蟲和病原菌難以產生抗藥性。

開發現狀

枯草芽孢桿菌(Bs)——微生物殺菌劑,能穩定地在土壤和植物表面定殖、產生抗生素、分泌刺激植物生長的激素、並能誘導寄主產生抗病性,是一種理想的微生物殺菌劑,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美國Alabama州用Bs處理多種作物種子,平均產量增加9%,根病明顯減輕;日本用Bs及其分泌物防治西紅柿立枯病獲得良好防效;國內北京大學和河南省農科院報告Bs對小麥赤霉病、西瓜枯萎病、煙草青枯病、棉花枯萎病等多種病害有良好的田間防治效果,並有明顯的增產效應。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與國際水稻研究所長期合作研究,研製開發出生物殺菌劑Bs-916,經大面積示範推廣試驗證明,Bs-916對紋枯病防效達75-85%,對稻曲病防效達63.8-85.7%。國內外專家這一研究成果高度評價,認為用Bs殺菌劑防治水稻紋枯病是生物防治葉部病害研究中最先進的,且已具備了轉向商品化生產條件。

昆蟲病毒〔核多角體病毒(NPV)、顆粒體病毒(GV)〕——微生物殺蟲劑, 是抑制害蟲種群的病原性天敵。NPV和GV以鱗翅目害蟲為特異性寄主,安全性高、可長期保存、易於生產、並與化學殺蟲劑具有相似的施用方法,因而作為優良的生物防治因子,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與研究。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等正着力研究NPV的提速、增效和擴大殺蟲譜的途徑和機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日本研究者福原和三橋和佐藤分別發現粘蟲痘病毒(Pseudaletia separata EPV)對PuNPV和AcNPV具有極強的增效作用; 後藤則發現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的顆粒體病毒(XcGV)不僅對XcNPV、HaNPV(棉鈴蟲NPV)、SeNPV(甜菜夜蛾NPV)等多種NPV具有100-10000倍的增效作用,而且同時使NPV的殺蟲速度提高一倍以上、並拓寬NPV的殺蟲譜。GV對NPV提速、增效、擴譜作用的發現,一舉突破了NPV應用於農作物防治重大害蟲的3大障礙,使NPV首次展示了真正替代化學殺蟲劑防治害蟲的產業化開發前景,是國內最早的生物農藥研究機構之一。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引進完整的NPV和GV增效株系及VEF增效基因重組表達體系,為中國開發該項最新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已開發出針對水稻螟蟲(二化螟、三化螟)的NPV-GV增強型高效生物殺蟲劑,對二化螟的殺蟲效果均達90%以上。

蘇雲金芽孢桿菌(Bt)——微生物殺蟲劑,在20多個省市用於防治糧、棉、果蔬、林業等作物上的20多種害蟲,使用面積達5千萬畝次。隨着綠色食品的深入人心,Bt製劑在國內外農藥市場上收到普遍歡迎。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自70年代專業從事蘇雲金桿菌(Bt)、球形芽孢桿菌(Bs)等微生物農藥的研究與生產,是國內最早的生物農藥研究機構之一[3]。「九五」期間在研究篩選對夜蛾類等害蟲廣譜高殺蟲活性Bt菌種的基礎上,成功地運用Bt與國產氟鈴脲(昆蟲生長調節劑)兩種生物農藥增效復配的方式,既克服了Bt製劑的不足,也解決了氟鈴脲單獨應用成本較高和易產生藥害等問題,對一些夜蛾類害蟲,在初孵及1-3齡的齡期結構情況下,防效已達到80%左右,藥效期7-10天,大大超過了Bt製劑單用的水平;深入開展了微生物高效毒株的篩選和生物增效因子的研究,篩選出高毒力Bt菌株Yz-2、和兩株對Bt、SeNPV具有顯著增效作用的病毒(PuGV-Ps和AsNPV);率先在省內開展Bt復配製劑的研究,篩選了Bt+阿維菌素等多個增效組合,示範推廣效果顯著。通過增進毒株毒力、病毒增效因子修飾、復配增效等多重有效手段克服制約微生物殺蟲劑應用的瓶頸,提高 Bt、病毒製劑毒力、擴大殺蟲譜、增強環境穩定性,為其大規模運用於生產實踐,開闢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