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得寸思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得寸思尺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得寸思尺 是漢語的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

這則成語意思是得到一寸就想再進一尺,比喻貪慾無止境。其結構為連動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得寸思尺 [1]

拼音 dé cùn sī chǐ

近義詞 得寸進尺得寸入尺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反義詞 心滿意足如願以償稱心如意知足常樂

出處 《戰國策·秦策三》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成語出處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戰國策·秦策三》)

後人據此提煉出"得寸思尺"這則成語,亦作"得寸進尺"。

成語故事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襄王妄圖吞併各國。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準備興兵伐齊。

范雎此時向秦昭襄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礙秦國攻齊。他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着韓國和魏國。現在我聽說大王要出兵攻打齊國,就算您此行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那麼最後您仍然沒辦法統治齊國的土地。如果您真的想統一全國,就應該採取遠交近攻的辦法。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一來,秦國的版圖就能不斷地擴大,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當您將韓、魏兩國兼併之後,齊國也必定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聽完之後茅塞頓開,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襄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的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首先攻下韓、魏,遠交齊、楚,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接着又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平定,終於實現統一中國的願望。

成語寓意

"得寸思尺"是對貪得無厭的人的形象比喻。只有超凡脫俗的豁達之士,才能領悟知足常樂之理。其實適度的物質財富是必需的、追求功名以求實現抱負也是對的,關鍵是看出發點。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是現實個人理想的現實要求,追求物質豐富是刺激市場繁榮的動力,對個人而言,決非因為安貧樂道就可以否定對物質欲望的追求。但是一個人為銅臭氣所包圍,把自己變成積累財富的奴隸,或為財富不擇手段,為權勢投機鑽營,把權勢當成滿足私慾的工具,那麼,這種人就會永遠貪得無厭,為正人君子所不齒。所以做人應該知道適可而止,懂得知足者常樂的道理,做人切記不可太過貪婪。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得寸思尺"用於比喻貪得無厭,含貶義。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

運用示例

清末民初·趙爾巽《清史稿·食貨志》:"小民惟利是圖,往往得寸思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