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達墓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外板倉街192號,為明代開國功臣之首、中山王徐達的墓葬。徐達逝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鐘山(即紫金山)之陰。徐達墓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與明孝陵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5月與其他明初功臣墓一併與明孝陵合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徐達墓坐北朝南,位於鐘山北麓。神道入口處立有1984年按原來形制複製的「明中山王神道」牌坊,神道長約300米,兩側成對依次分列牽馬侍從、石羊、石虎、武士、文臣等明代石刻各1對。神道上的「御製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且最有代表性的一塊,碑通高8.95米、寬2.2米、厚0.70米,其高度是明初功臣墓碑中最高的,甚至超過明太祖孝陵的神功聖德碑。神道碑頂部是浮雕的雲龍紋碑額,篆書「御製中山王神道碑」。中部碑身刻有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撰寫的碑文,共28行,約1716字,碑文標有句讀,在古碑中極為罕見。碑底部是龜趺碑座。神道終點是徐達夫婦合葬墓冢,冢前是徐達後代所立的石碑,刻「明魏國公追封中山王諡武寧 夫人謝氏之墓」。
人物簡介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洲(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元勛。早年隨朱元璋起義,屢建戰功。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稱吳王,封徐達為左丞相,並為大將軍率兵征戰。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都城,徐達因功勳卓著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太傅、中書右丞相,並封為魏國公。相傳朱元璋曾賞給徐達一幅對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徐達病逝後,被追封為中山王,諡武寧,賦葬鐘山之陰,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2]。
朱元璋:「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張廷玉:「明太祖奮自滁陽,戡定四方,雖曰天授,蓋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允為元勛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錫土,若二王者,可謂極盛矣。顧中山賞延後裔,世叨榮寵;而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貴匹勛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視頻
徐達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 ,文博在線
- ↑ 徐達怎麼死的?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墓在哪 ,趣歷史,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