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匯公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徐匯公學地處徐家匯,創辦於1850年,迄今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是天主教在上海開辦最早的洋學堂,是中國最早按西洋辦學模式設立的學校之一,幾乎與上海開埠同步,可以說在上海乃至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辦學歷史

上海開辦最早的新式教會學校。1850年由耶穌會傳教士南格祿創辦,初名聖依納爵公學,吸收中國貧家子弟入學。民國以後,按中國新學制分為中學和小學,1930年增設高中部。1932年改名徐匯公學,亦稱徐匯中學。校址在漕溪北路徐鎮路。今已改建大廈。

徐匯公學已走過了一百五十年的風雨歷程,從開創之初十幾人的小學堂到今日擁有七個年級,幾千個學生的完全中學,實屬不易。作為天主教在上海開辦的最早的教會學校,它的教育體制,學科設置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引用1914年5月,上海鎮守使鄭成君至匯學參觀時,陪同的上海縣知事洪泊言的演講:「今日觀徐匯公學不勝欽佩。可稱中國各種學堂之標準。年代既久,辦理又發達。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無一不竭力研究。更有三種特色,為他學堂所不及者。一、不談政治;二、尊重人格;三、學科完備。故曰為中國各種學堂之標準也。」徐匯公學的創立在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是一個光輝的里程碑。

辦學風格

徐匯公學是耶穌會修士所辦的教會學校。此類學校無論在歐洲或美洲都有特殊的風格,歷年主持校務的,大多為法意兩國的神父,所以匯學的內部組織以及管理方法,除了具有耶穌會學校的風格外,還帶有濃厚的法意兩國教育制度的色彩,與當時一般的國內學校不同。匯學使用耶穌會公學章程,為寄宿制男子學校。辦學之初大體分為兩部分,基礎部分是私塾和客館的綜合,優秀學生才習西學課程。

管理情況

1862年為培養專職教士,徐家匯設立耶穌會初學院,當年就有初學生十一名,都是徐匯公學的學生,馬相伯、李問漁、蔣邑虛、沈禮門、沈容齋等均在其列。隨匯學辦學日久,學生人數漸多。徐匯公學雖為教會學校,卻並不強迫學生入教,但教內教外學生混雜一處,管理十分不便,因此1904年,除了按學生年齡大小分成甲乙兩班外,還把教內生和教外生分為上院和中院。

徐匯公學素以辦學嚴謹,紀律嚴格著稱。學生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去與家人團聚,當天傍晚五時必須返校,平時無特殊情況不能出校門。學校有些制度幾近軍事化,從自修室到教室,到飯廳操場都是排隊前進寂靜無聲,吃飯也是靜悄悄的,並規定先吃素,後吃葷。宿舍一直到臨睡前5分鐘才開門。每周還有「功課單」,所謂「功課單」其實就是每周的「功過單」,為徐匯公學所特有。這上面有三個項目,各以二十分計算。第一項評宿舍、遊戲休息、飯廳及一般應守的規則;第二項評自修室的專心程度和秩序;第三項評教室內的秩序;如是公教學生則還有第四項評神業狀況。最好為十八分,以十二分為及格。星期末公布,使得學生可以及時檢討一周的品行,加以更正。這些制度對於十幾歲童心未泯的孩子來說確實是難以忍受的,但在如此氛圍中,他們的情操修養,人格道德方面都受到強烈的薰陶和約束,造就了一代人的個性和人格,許多至今健在的老校友都為這一點感謝匯學的嚴格教導。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