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惠彬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
出生 |
1959年7月6日 吉林省大安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
徐惠彬,男,1959年7月生,吉林省大安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首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982年畢業於阜新礦業學院機械系金屬材料專業,1985年公派赴德國留學,1987年在德國克勞沙塔爾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92年獲柏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1992-1993年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做博士後。1993年9月回國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系工作,歷任材料系系主任、材料學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等職務。2010年獲何梁何利冶金材料技術獎[3],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4]。
人物履歷
歷任北航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2015年3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17年9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8年3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十六屆黨委常委。
科研信息
徐惠彬教授長期從事材料相變的基礎研究及其在特種功能材料中的應用研究和人才培養。在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從事形狀記憶合金的單晶生長與馬氏體相變研究。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後期間,從事熱障塗層氧化鋯中馬氏體相變規律及其對服役壽命影響研究。
1993年到北航後,結合國防裝備需求,從事新型形狀記憶合金、熱障塗層和磁致伸縮材料等特種功能材料的科學研究、工程應用和人才培養。先後主持了20多個國家(國防)重點和重大項目,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並在我國先進武器裝備上獲得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5]、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均為第一完成人)。申請發明專利116項,授權81項。
發表SCI收錄論文20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3的國際期刊論文20餘篇,被他人引用總次數超過1000次,單篇他引最高超過200次。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各30餘名,其中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和提名獎獲得者各1人。
徐惠彬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4名,2008年獲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010年獲批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徐惠彬 | |
---|---|
「月宮365」計劃入艙儀式在北航舉行,校長徐惠彬院士致辭 |
學術成就
一、馬氏體相變與新型形狀記憶合金研究
與Müller教授共同揭示了熱彈性馬氏體相變滯後本質,被同行稱為「One Dimensional Müller-Xu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Ideal Pseudo?elasticity」(理想偽彈性Müller-Xu一維熱力學理論)。報道了具有高度熱循環穩定性的NiMnGa高溫形狀記憶合金新體系,獲得迄今為止最大的6.2%高溫形狀記憶效應,熱循環1000次(室溫到350℃,即經過1000次馬氏體相變與逆相變)後相變溫度與形狀記憶性能基本不變。並且,通過合金化的方法克服了NiMnGa合金系脆性大的缺陷,獲得了高拉伸應變。
在深入研究磁驅動形狀記憶合金結構與馬氏體相變特徵、孿晶取向應力與成分和溫度變化規律、馬氏體變體與晶體生長之間關聯性的基礎上,成功研製出沿軸向成分與馬氏體相變溫度均勻的高品質NiMnGa磁驅動形狀記憶合金單晶,獲得了國際上最高的15%馬氏體孿晶再取向應變,並在-112℃~17℃的寬溫度範圍內,均獲得了6%以上大磁致應變。通過深入分析磁驅動形狀記憶合金的相變溫度和磁性轉變溫度的成分相關性,提出了在磁驅動形狀記憶合金中實現熱磁耦合相變的學術思路,引發了國際上關於這類材料大磁熱效應的重要關注。自主研發了具有磁場誘發馬氏體相變及多功能特性的NiCuMnGa新型磁驅動形狀記憶合金系。
二、巨磁致伸縮材料研究
巨磁致伸縮材料在航空航天高精度微位移控制和振動主動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國際上先進的Terfenol-D巨磁致伸縮材料無法滿足空天大溫差環境需要。徐惠彬深入研究巨磁致伸縮材料電子結構,通過材料成分設計和合金化,突破高活性易揮發多組元複雜體系晶體生長技術,成功研製出寬溫域巨磁致伸縮材料,使用溫度範圍拓寬到-80℃~+100℃,與國際先進的Terfenol-D巨磁致伸縮材料相比,使用溫度範圍拓寬1倍以上,低溫性能提高4倍,並獲得應用。
巨磁致伸縮材料稀土元素含量超過60%,其富稀土R相極其活躍,在海洋服役環境下極易腐蝕,造成材料失效。徐惠彬教授領導的團隊通過大量基礎研究,揭示了稀土巨磁致伸縮材料極易腐蝕的物理本質,通過大量合金化設計和實驗,實現巡遊電子局域化,並突破高取向度晶體取向生長技術和合金元素選擇性分布控制技術兩項關鍵技術,發明了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在磁致伸縮性能基本相當的情況下,耐腐蝕性能提高10倍,並獲得應用。
三、熱障塗層研究
由於先進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的工作溫度遠高於葉片合金的使用極限,必須對葉片採取冷卻和熱障塗層措施,因此熱障塗層技術是先進航空發動機的一項核心技術。徐惠彬教授負責了熱障塗層材料、工藝、服役表徵的研究,研發了滿足先進發動機服役溫度與隔熱要求的陶瓷隔熱材料和金屬粘結層材料。傳統熱障塗層為雙層結構,由陶瓷隔熱層和金屬中間層組成,陶瓷層與金屬層界面處材料的熱物理性能和機械性能不連續變化,引起塗層界面失穩,是限制熱障塗層長期穩定工作的瓶頸。徐惠彬教授提出了一種新型梯度粘結層結構熱障塗層(GBTBC),突破了等離子噴塗熱障塗層和電子束物理氣相沉積熱障塗層關鍵技術,設計研製了葉片塗層服役模擬試驗系統。該項成果已經在航空發動機上獲得應用。
隨着先進航空發動機向着高推重比發展,發動機工作溫度不斷提高,目前使用YSZ熱障塗層已經難以滿足要求,新型熱障塗層的研製成為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徐惠彬教授在新型鈰酸(La2Ce2O7,LC)超高溫熱障塗層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該材料在室溫至1500℃溫度區間無相變,熱傳導係數低,約為YSZ的1/3左右,是非常具有應用前景的熱障塗層陶瓷層材料。北航在LC超高溫熱障塗層的材料與結構設計和塗層工藝等方面成功解決了多個難題:提出了在LC中摻雜Ta2O5等稀土氧化物,成功解決LC熱膨脹係數在低溫段突變的難題,LC在室溫至1400℃溫度區間,熱膨脹係數呈線性變化;設計了LC/YSZ雙陶瓷層熱障塗層結構,解決了LC與金屬粘結層界面化學穩定性問題,塗層的抗熱衝擊性能大幅度提高;提出了等離子噴塗製備具有垂直裂紋結構的LC塗層的製備方法,突破了EB-PVD製備LC熱障塗層成分精確控制的關鍵技術,研製出了耐1300℃以上高溫的新型超高溫熱障塗層LC,實現了1300℃級別超高溫熱障塗層在先進航空發動機上的應用。
徐惠彬 | |
---|---|
徐惠彬院士:打造中國航空發動機葉片「金鐘罩」 |
學術任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材料科學與工程評議組 成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諮詢委員會 委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 成員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航空學會材料工程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
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軍工配套關鍵材料及工程化總體組 成員
榮譽
1994年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0年受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徐惠彬領導的科研團隊2008年獲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6]。
2009年獲批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視頻
北航校長徐惠彬院士《大學》公開課 下篇
王可在京拜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