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待客之道(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待客之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待客之道》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待客之道

「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近讀鄭板橋《范縣署中寄弟墨第四書》,重溫耐人尋味的這句話,不禁令我感慨萬千之餘,回憶起傳統的待客習俗。

民以食為天。困難年代,見面招呼「吃了嗎」,不足為奇。兒時,家裡人來客去,父母熱情好客,既需提前灑掃庭院,拾掇整齊內室外房,更要照顧周全,確保吃飽喝足。通常,犬吠人喊之時出迎,在院壩里接過行李,帶客進堂屋歇息,一家子蜂擁而入,噓寒問暖,遞煙倒茶,端熱水洗臉,用毛巾隔汗。同時,燒開水,泡炒米,加紅糖,吃茶點,客人推辭,父母相勸。客人茶畢,欠身欲親自送碗筷,順表謝忱,父母手疾眼快接住,叫莫客氣。中午接風,傾盡所有,請客上坐,客人謙讓,父母按住,敬酒夾菜,殷勤備至。客人離席,說聲慢用,麻煩勞慰,父母致歉,粗茶淡飯。下午陪客,聊天遊逛,太陽西斜,煮湯圓,添醪糟,打幺台。晚上開飯,酒肉不少。夜間拉家常後,安排洗腳就寢,睡寬床乾淨被。次日清晨,尚未醒時,輕喚過早,吃荷包蛋。早餐豐富,葷素搭配。倘若客人告辭,則必隆重餞行,邊勸酒邊挽留。臨別,互送禮物,拉扯流淚,盛情難卻。

那時,我嘴饞,不通人情世故。因為飢腸轆轆,未等客人動筷,便急不可耐,拈好吃的菜。父母鼓眼努睛,暗地拐手踩腳,實在制止不住,只好笑對客人,一個勁地勸菜,把肉食移向前。客人不好意思,又將碟盤傳開,我也毫不客氣。結果,父母送客後責罵,還威脅我,下不為例,屢教不改,再有客來,不准上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參加工作,經常下鄉,走村串戶。吃茶打幺台過早仍流行於世,山里人樸實厚道,留宿農家,沒少款待。縣城也有此習慣,傍晚散步街頭巷尾,偶爾拜望同學同事,各自家屬無不下廚,煮陰米等小吃招待。儘管我不餓,但風俗禮節,誰願意違拗?如今生活條件好轉,城裡人不興這樣了,普通農戶依舊難改。

兩百多年前,一代藝術怪傑和清廉縣令鄭板橋家書不忘慎終追遠,特別感恩勞動人民,甚至吩咐細瑣家事,勸弟善待貧苦親友。這不僅在他所處的白雲蒼狗時代彌足珍貴,即使現在也十分難得,體現了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知識分子情懷。他所倡導的待客之道延續至今,情深動人處自然還會影響後世。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