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出自唐代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 菊花[1]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香氣瀰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注釋

不第:科舉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

殺:草木枯萎。《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賞析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2]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並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衝雲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雲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裡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後,那身着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創作背景

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後,他豪情倍增,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黃巢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昭宗天復初年,黃巢侄子黃皓率殘部流竄,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唐末農民起義結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