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彩雲之南,話麗江(梓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彩雲之南,話麗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彩雲之南,話麗江》中國當代作家梓楹的散文。

作品欣賞

彩雲之南,話麗江

有幸去昆明出差,我隨同行悄然加了個旅遊團去了麗江。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是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茶馬古道商旅活動頻繁,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 

麗江歷史悠久,風光秀麗,自然環境優美,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山川流水環抱的麗江古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硯城」。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 

納西話說大硯城為「英古都」意思是江彎之處。妄以漢語「伊孤獨」轉譯,所謂伊人,天之涯,地之角,可以遇見,不可尋見。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土司世襲統始。 

其間,明代旅遊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民居達千餘戶。可見,麗江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麗江獨特的韻律仿佛是一曲充滿靈性、浪漫寧靜的小夜曲。當我漫步麗江古城,一種美不可言的感覺將我吸引。涼涼的風,搖晃着小溪邊的楊柳,遠處的玉龍雪山,崇高得讓人難以看透,玉龍山下的麗江古城,長長的古道,小橋、流水、人家,如一曲華美的音樂輕輕唱吟。 

依山就水的麗江古城,既無高大圍城,也無寬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城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住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兩廂房與照壁圍成的三合院,有較寬敞一些民宅則為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所有建築都層甍勾角,庭院門樓雕飾精巧,圖案線條蒼勁,形象栩栩如生。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且屋角的飛檐上高懸着成串的紅燈籠,灼目般洋溢着中國傳統的氣息。 

臨街院落,雙面環水,毗鄰納西特色的人文廣場,以山為傍,以廣場為後花園。這庭院斷不是一塊單純的空井,它契合自然之道,疊石造景,弄花修樹,物盡其華,亦有魚鳥相伴,春鳥秋蟬,低吟淺唱,潺潺流水,栩栩竹蘭,生生不息。如此這般「庭院深深深幾許?」詩意的棲居景致。 麗江古城,涓涓細流穿行而過,人走在由兩旁的古建築和腳下石板鋪成的街面上,仿佛回到了明清時代的寧靜,會讓人產生一種夢幻般的感覺,讓人忘記塵世的喧囂與煩惱,獲得一種溫馨與甜蜜。 

清清的溪流穿城過巷,一座座小橋如彩虹橫跨小溪,排排垂柳在清風中搖弋。無數小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晃若迷宮。古城中店鋪林立,各式商品琳琅滿目,尤其是那晶亮閃光的各式銅器及花樣翻新,款式新穎的各色各樣的民族服裝,吸引着我。 

去麗江之前,曾偶爾從一本書刊上看過一段文字,那是一個俄羅斯人顧彼得著的《被遺忘的王國 麗江1941-1949》,書中寫他不得不離開麗江九年後寫的一段文字:「離開麗江的念頭對我來說是不可忍受。在我動盪的人生中,沒有在任何地方欣賞過象在麗江那樣寧靜幸福的生活,對我來說,那是天堂。」 

閱讀《被遺忘的王國》,常有時空錯愕的感覺。因為在顧彼得的時代(1941-1949)「麗江很少為外界知道,是幾乎完全被人遺忘的中國西南部古納西王國」。但今天麗江早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所在。又比如顧彼得寫到「許多奇怪的民族男女和麗江城裡的風流人物穿行在四方街的集市上,待集市消退,不同民族的人們都會集中在風格不同的小酒館喝酒聊天」;又比如「這裡無論男人,女人或者小孩,大家都飲酒。兩歲以上有自尊心的孩子不喝杯窨酒就肯睡覺」,可見當時的麗江城,是如此純樸,此情此景,現在應該是沒有可能了的。 

來到了麗江,我才真切的感覺到顧彼得離開麗江的心情。麗江,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一種看不完、說不完的風情。麗江有一種寧靜的美,是個攝人魂魄的地方;麗江,是一個讓人來了就不想離去的地方。 

麗江的美,除了她的秀色,她的包容,也因了她的建築、庭院都非常美麗。走進大研鎮,便走進了一座獨立不羈的邊城,它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個古城。麗江的院落,滄海桑田,歷盡風霜雨雪顛簸撕扯後,堅韌永存,成為世界的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依山順水,密布街巷,每蓬雨水滲落,五花石的光澤恍如天外。流水之間,詩意和生活密切聯繫。背對玉龍橋,右轉,直向城市;面對玉龍橋,右轉,直面古城。走進去可以找不到世俗,走出來也可以找不到混沌。 

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隨地勢水蕖建房布街,房屋層迭起伏,錯落有致;道路亦結合水系順勢而建,曲徑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間疏朗和諧的街景;在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中又常常別開生面地辟出寬闊的街頭空地,可供居民茶餘飯後的休憩,又延伸了古城的集市貿易空間,還使城中建築物和街道顯得舒展有度,整體和諧。 

整個古城結構自由活潑而充滿靈氣,既有山城風貌,又有水鄉韻味。古城結構空間變化無窮,形式活潑多樣,古拙與精巧相得益彰,充溢着自然的靈氣。它雖得中原建築神韻,但又不照搬古代中原古城的建制和模式。在總體結構上融進了納西人傳統的自然審美觀和生活的情調意趣,使其成為一個自然流暢,人情味濃郁的邊地古城。 

[1]

作者簡介

梓楹,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