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時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時徹
張時徹

原圖鏈接 來自新浪微博


大明資德大夫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籍貫 浙江承宣佈政使司鄞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維靜,號東沙
出生 弘治十三年(1500年)
浙江鄞縣
逝世 萬曆五年(1577年)
浙江鄞縣
墓葬 鄞縣古林張江岸村(已毀)
親屬 (侄)張邦奇
出身
  • 嘉靖二年癸未科進士出身

張時徹(1500年-1577年),維靜東沙浙江鄞縣(今屬浙江寧波市)人。明朝軍事人物,學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生平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出生。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登進士第。授南京禮部精膳司主事,升員外郎、郎中。嘉靖十年(1531年)遷江西提學副使。調山東。嘉靖十四年(1535年)升福建布政司參政,歷雲南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湖廣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次年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調兵部右侍郎,轉左。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南京兵部尚書。曾參與抗擊倭寇

歸鄉後寄情詩酒,與范欽屠大山主甬上文炳,合稱「東海三司馬」。

家族

張時徹與張邦奇為叔侄親戚,又同為尚書,故二人又有「叔侄尚書」之謂。

張時徹墓道石刻

張時徹墓在鄞州區古林張江岸村,原規模較大占地數畝。五十年代平整土地墓被拆毀,文革以後因建造曬場石馬等被埋於地下,地面僅存文臣一件。現張時徹墓原址已建造工業園區。2014年底搶救發掘的兩匹石馬及僅存的文臣已遷移到原址東側馬路邊。張時徹墓道石刻三件,文臣一件,石馬二件(一件馬頭殘已修復,另一件馬頭失已補)。石質均為梅園石。文臣高3.0米,肩寬1.0米,文臣身穿公服,頭戴幞頭,雙手持笏,美冉長須面帶微笑。石馬長2.2米,高1.5米,石馬高大雄壯,體態豐腴,造型比例適中,特別是頭部雕刻栩栩如生,障泥中心線刻麒麟紋,藝術水平較高,是目前寧波明代石馬中的姣姣者。[1]

著作

  • 《芝園全集》八十五卷
  • 《攝生眾妙方》,醫學著作
  • 《陳後岡詩集》,文集一卷,張時徹選
  • 《戴中丞集》八卷 附錄一卷,戴暨撰,張時徹選

參考

  • 明史·張邦奇傳》
  • 欽定四庫全書《弇州續稿》巻九十四,明王世貞撰,文部墓志銘。
  • 張時徹墓道石刻 , 新浪, 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