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齊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牛眼藥
[ 原圖鏈接]  

張齊珠生於明朝末年,卒於清康熙年間。是金牛眼藥創始人,清康熙年間其在定州城內十字街北路東開設的「張齊珠金牛眼藥鋪」,為定州最早創辦的眼藥鋪。藥鋪櫃檯擺放栩栩如生的木雕「金牛」做店標,定州人都稱其為「金牛眼藥」。金牛眼藥因療效甚佳,曾獲清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金牛張鋪」匾額,而轟動全國。

名字來源

順治年間,張齊珠曾任清政府武官,因作戰有功,皇上封他跑馬占地,因而在定州城東南齊村一帶占有大約200餘畝土地。 張齊珠自幼酷愛醫學,從小到大,他一直不間斷地學習醫學,且研究至深。康熙年間,張齊珠告老還鄉後,即以他獨特的配方生產眼藥,向百姓免費施捨,效果顯著,很快風傳各地。為使更多眼病患者得以康復,張齊珠在定州城開設了眼藥鋪,並在櫃檯上擺設了一頭栩栩如生的「金牛」做為商標。以「金牛」眼藥為招牌,定州人都稱其為「金牛眼藥」。

民間故事

傳說,三百多年以前,定州(定縣)發生過一次流行性眼病,百姓們哭得震天動地,驚動了天上的金牛星。金牛星不知定州發生了什麼事,下凡一看,只見家家戶戶患了眼疾:有的腫着眼皮子,有的紅着眼珠子,有的眼裡往外流膿水,有的瞎了眼睛……金牛星認為是看眼病的先生張齊珠不好好給病人用藥造成的,便去找張齊珠問罪。但當他來到張齊珠家一看,見張齊珠也得了眼病,正紅着眼珠子,滴着淚配製眼藥呢,金牛星知道是自己錯怪了張齊珠,便把後腿一蹬,登上了開元寺塔頂。又ー蹬,回了天上。金牛星到靈宵寶殿向玉帝奏明了定州民眾的疾苦,求玉帝把天上的「八寶明目金丹」贈與張齊珠,拯救定州百姓。玉帝把白眼仁翻了翻,說:「好你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金牛星,你不在天上好好修煉,平白無故地下凡去幹什麼?你就不該管這等閒事!」金牛星見玉帝動了肝火,沒敢再說什麼,就退出了靈霄寶殿。不過,金牛星還是念念不忘定州百姓們的疾苦。後來,他馱聖水來到靈霄寶殿,藉機偷了「八寶明目金丹」秘方,連夜趕到張齊珠家,對齊珠說:「這是玉皇大帝的『八寶明目金丹』的配方,你按此法配製,可根治定州人民的眼病。」[1]

傳說故事

據傳清康熙十七年夏。康熙和其祖母孝莊皇太后到江南出遊,途徑定縣,即今天河北定州時,恰巧孝莊眼疾發作,眼睛又疼又脹,看人模糊 不清,經過太醫們幾天治療,皇太后的眼疾始終不見好。正當康熙發愁之時,定州州官求見,向其獻上治眼靈方。他說:"聖上,我們當地有一個治眼很厲害的大夫,很多老百姓有眼疾只要用上他的 藥,保證藥到病除。"於是康熙立刻傳旨將這名當地名醫(這個治眼名醫張齊珠)叫來。張齊珠一天三次準時為孝莊皇太后上藥,2天功夫,皇太后的眼病就康復了。康熙龍顏大悅,特意陪同孝莊皇太后御駕親臨張氏藥鋪,康熙見 藥鋪前放着一尊金牛,當即親筆御賜「"金牛八寶眼藥"。於是,張齊珠的治眼神藥由此得名,並遠播四方。[2]

文化淵源

金牛眼藥是一種對各種眼疾有獨特療效的中成藥,「中華老字號」產品,產地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定州文化燦爛,源遠流長,自古有人行醫賣藥,著書立說,不乏名醫。金牛眼藥組方就來自於明末張齊珠的祖傳秘方(明•方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有記載),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後被列入98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二十冊。

2002年,古方"金牛八寶眼藥"更名為" 金牛特靈眼藥"獲批國藥准字批號。2014年,金牛眼藥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傳統製劑

金牛眼藥屬純中藥製劑,主要採用珍珠、麝香、熊膽、冰片、硃砂等九味名貴地道藥材,成藥為淡棕色細粉末,氣香、味涼。適用於迎風流淚、暴發火眼、白睛紅腫、黑睛昏暗、眼眩赤爛、輕砂眼、雲翳眼,具有清熱消炎之功效。對於現代醫學中所說的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及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眼部各種疾病,療效同樣顯著。其組方配伍科學,可使每味藥材之功效發揮到極致。因此,療效獨特、顯效迅速、安全可靠,是傳統中醫藥在眼病治療領域極為優秀的運用成果。

金牛眼藥的生產一直沿用傳統配方及炮製方法,工藝複雜、考究。原材料的單項加工處理,如爐甘石煅後水飛、硃砂磨後吸去鐵屑、珍珠炮炙後球磨120小時等,其加工細度可達260目;配研後混合粉碎時採用球磨粉碎機,有效地避免了藥粉的飛揚和被污染。成藥粉劑顆粒極細,遠遠超過了國家標準,故使用中可大大降低藥粉對眼睛的異物刺激性,確保了用藥的安全性。

金牛眼藥製作過程從原材料採集到生產出合格成品,共需要近百道工序,有的工序需要反覆操作,生產周期近五十餘天,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要求之高,以致部分工藝難以被現代化生產設備所代替,仍保留着手工製作。

金牛眼藥自張齊珠始便擁有的傳統醫藥精髓應用傳承至今,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顯著療效及多種特徵蘊涵着豐富的中藥理論和工藝經驗,為中藥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