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錫昌
張錫昌 |
中文名:張錫昌 |
中文名 :張錫昌
性 別 :男
原無錫縣教育會常務委員
張錫昌,筆名張西超、李作周等,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無錫縣錢橋周基頭村人[1] 。民國12年(1923年)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畢業後留該校附小任教[2] 。大革命時期曾任無錫縣教育會常務委員、國民黨無錫縣黨部執行委員、無錫縣教育局督學及課主任等職[3] 。
人物生平
民國18年任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黃巷實驗區幹事兼指導員,參加了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在無錫進行的農村經濟調查。次年又參加中央研究院在河北保定清苑進行的農
村調查,與陳翰笙一起撰寫了無錫、保定兩地的調查報告,以事實證明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民國22年,在上海參與發起成立由中共領導的中國農村經濟研
究會,任理事。後又在寧參加南京讀書會。是年應南京國民政府農村復興委員會的邀請主持河南省農村調查,撰寫了《河南農村調查》。旋又受太平洋國際學會的委
托,與陳翰笙等至山東濰縣、河南許昌、安徽門台子等煙葉產區進行農村經濟調查。結束後留上海,參加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工作,期間撰寫了《農村社會調查》一
書。後又參與新知 民國23年回無錫,任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指導員。在校內發起組織讀書會。
民國24年,他參加滬、寧、錫3地讀書會在無錫黿頭渚召開的「萬方樓」會議,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策略,研究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方法。民
國2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參與無錫旅外學生暑期服務社的工作。8月當選為無錫學社的理事,積極推動無錫地方的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無
錫各界抗敵後援會創辦的《達報》主編。****日軍侵占無錫前夕,他率領教育學院部分師生撤至武漢。遵照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指示,他又返回抗戰前線浙江,任浙
江省政府建設廳和戰時物產調整處視察,並將帶去的進步青年全部安排在建設廳物產處和雲和、龍泉、遂昌3個實驗縣工作。民國27年3月任中共浙江省委統戰工作委員
會書記。他協助台灣抗日義勇隊開展救亡運動,為浙江省政府起草《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次年春協助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在浙西開展工業合作社化運動,創辦《工
業合作化旬刊》。民國29年2月,他又創辦《動員周刊》(後改為《抗戰論壇》),撰文譴責國民黨當局搞摩擦、分裂等種種危害抗戰的行為。9月,轉移到桂林,在廣西
大學任教。民國30年2月,他接辦《中國農村》戰時特刊,並負責主持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的工作。10月,中共南方局在桂林建立文化小組,他為負責人之一。民國31年
1月,他發起創辦《中國工業》雜誌,任主編,支持大後方的工業合作化運動。是年夏參加新知書店的領導工作。次年10月,他又參加廣西省政府建設廳組織的經濟調
查。至民國33年9月日軍侵占桂林前,他發表了不少論述,僅為《廣西日報》寫的社論就有100餘篇;又參與編寫《戰時的中國經濟》一書,在經濟學理論上取得顯著成
就。日軍侵占桂林後,他轉移至昭平,主持出版《廣西日報》昭平版,堅持團結、抗戰、進步的方針,批評國民黨在豫湘桂戰役中的敗局。是年底,他參與民盟廣西支
部的創建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張錫昌回到桂林,任廣西師範學院教授。
民國35年9月,張錫昌到上海,主持海新公司的經濟研究室,兼任《文匯報》的社論委員和《經濟周報》的編委。民國36年6月--37年8月,在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紡織事業
調節委員會任專員。工作結束後轉入私營中新紡織總公司主辦的公益工商研究所,研究紡織工業。他又參與民盟上海地委和國內工委的活動。民國38年初他被逮捕,經
營救獲釋後隱居滬西。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張錫昌參加上海市軍管會和總工會的工作,負責接管中國紡織建設總公司,任軍代表,並先後擔任上海與華東紡織工業管理局副局長、華東財
委副秘書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院長等職務。1952年12月調北京,歷任中央財委委員、財委秘書、商業部秘書、交通部辦公廳副主任、內務部辦公廳主任及黨組成員等職
務。後任民政部顧問。1980年6月19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8歲。 詞條圖冊
視頻
參考來源
- ↑ 張錫昌,筆名張西超、李作周等,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無錫縣錢橋周基頭村人,百度百科 - baike.baidu.com/i...- 2021-12-13
- ↑ 民國12年(1923年)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畢業後留該校附小任教,百度百科 - baike.baidu.com/i...- 2021-9-5
- ↑ 國民黨無錫縣黨部執行委員、無錫縣教育局督學及課主任等職,中國知網百科 - xuewen.cnki.net/R...- 202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