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琦(清朝醫學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琦作品

來自 卓克藝術網 的圖片

名稱 張琦

性別 男

朝代 清朝

身份 醫學家、文學家

張琦(1764—1833),清代文學家、醫學家。初名翊,又名與權,字翰風、玉可,號宛鄰、默成居士。陽湖(今常州市區)人。張惠言胞弟,張曜孫父。與胞兄合輯《詞選》2卷,開創「常州詞派」。嘉慶十八年(1813)方中舉人,以謄錄議敘知縣。之後近十年,奔走於河北、京師一帶。道光三年(1823)歷任山東鄒平、章丘知縣。五年起任館陶知縣,直至去世。為官清廉。善醫術,民有病者設局自診之。著有《宛鄰詩文集》4卷、《戰國策釋地》2卷、《宛鄰雜著》1卷、《兵家雜著》2卷、《立山詞》1卷等。醫學著作有《素問釋義》10卷等。另輯有《宛鄰書屋叢書》12種。故居遺址位於今常州市區同濟橋南側。 [1]

簡介

張琦(1764—1833),初名翊,字翰風,號宛鄰,江蘇陽湖人,張惠言之弟。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卒於宣宗道光十三年,年七十歲。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二二年)舉人。歷知章丘、館穀等縣。善醫術,民有病者,設局自診之。琦工詩詞古文及分隸,尤精輿地之學,與兄惠言齊名。著有《宛鄰詩文集》四卷,《戰國策釋地》二卷,《素問釋義》十二卷,均《清史列傳》及《立山詞古詩錄》等,並傳於世。

清代著名醫學家張琦,江蘇陽湖人。生於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卒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享年七十歲。嘉慶十八年中舉,以謄錄議敘知縣。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三年,主要奔走於河北、京師一帶。道 光三年,發山東,署鄒平縣。道光五年,補館陶,在館陶八年,卒於官。為官期間,「政績尤著」,「民愛戴之」。

張琦,初名翊,字翰風,江蘇陽湖人,清代著名醫學家。醫學著作主要有《素問釋義》十卷,《本草述錄》六卷,並對《莊氏慈幼二書》做了批註。

關於張琦生卒年代及里籍,各種資料記載互有出入,今結合有關資料,加以考證,並對其生平作一概述。

里籍考中介紹

《清史稿·列傳·循吏三》之《張琦傳》載:「張琦,初名翊,字翰風,江蘇陽湖人。……琦少工文學,與兄編修惠言齊名」 。詳張惠言官居翰林院編修,故稱編修惠言。《清史稿·列傳》之《張惠言傳》載:「惠言,江蘇武進人」 。張琦與張惠言兄弟二人俱為清朝名流,然兩傳所記二人里籍不一,一為陽湖,一為武進。

考陽湖位於江蘇武進縣東五十里,近陽山,北承運河,南流入太湖,故名陽湖。清代武進與陽湖兩縣並為江蘇常州府治,民國時期廢府,以陽湖併入武進,屬江蘇常道。據民國時期江蘇省地圖看,陽湖、武進二地名俱存,從現在地圖上看,僅有武進,而無陽湖。可見,兩縣毗鄰,時有分合,故有二人里籍不一之記載。

生卒年代

關於張琦生卒年代,主要有3種說法:一為生於1763年,卒於1833年,見《近代中醫珍本集·醫經分冊》等;一為生於1763年,卒於1832年,見於《中國歷代醫家傳錄》等;一為生於1764年,卒於1833年,見於《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等。據《清史稿·列傳·循吏三》之《張琦傳》:「道光三年,發山東,署鄒平縣。……五年,補館陶。……館陶地斥鹵,……琦精求古溝防及區田法試行之,未竟,病卒。」又云:「在館陶八年,民愛戴之。」詳此傳雖未言及張琦之生卒年代,然據「道光五年補館陶」、「在館陶八年」、「卒於官」等文可推知張琦約卒於道光十三年。

《館陶縣誌》載:「張琦,道光三年,歷宰鄒平。道光十二年三月十二曰卒於官,年七十」。確切地記錄張琦卒於「道光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年七十。」

然考《傷寒懸解後序》,序末落款「道光十二年秋八月陽湖張琦」,又《四聖心源後序》序末落款「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陽湖張琦」,及《莊氏慈幼二書》序末落款「道光十二年六月陽湖張琦」 ,據此三序則《館陶縣誌》所載張琦卒於「道光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可能有誤。

據《傷寒說意跋》趙汝毅云:「壬辰冬,謁張翰風夫子於陶署。語及岐黃學,夫子曰:昌邑黃坤載先生醫術,仲景而後一人也。乾隆間,四庫館中校纂諸臣知醫者寡,故其書雖已著錄而卒未大顯。子其為我訪求未刻之書以來,毅識之於心不敢忘。蓋是時夫子已刻黃氏書四五種,凡數十萬言矣。次年毅設賬濟南,以語陳孝廉元圃,元圃謂其友宋君有黃氏《傷寒說意》鈔本,因走借觀。書未至而夫子沒,哲嗣仲遠復申夫子遺命,求黃氏之書,一為《周易懸象》,一為《四聖懸樞》,一即《傷寒說意》也。然毅既以此書寄仲遠,值夫子柩將返喪,至無以為旅資,且行李已首途,故仲遠諄諄以改抄相屬,毅諾之」 。「壬辰冬」即道光十二年,據此跋,張琦亦當卒於道光十三年。前文已言,張琦為嘉慶十八年(1813年)舉人,五十歲後始為吏。據此可知,張琦1813年約為五十歲,以卒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計,張氏約享年七十歲。此與《館陶縣誌》記載「年七十」相符。

古人計算年歲均以生年為一歲,張琦卒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若以享年七十歲計,張氏當生於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

生平概述

關於張氏生平,各種資料記載不一。《清史稿·列傳·循吏三》之《張琦傳》云:「張琦,初名翊,字翰風,江蘇陽湖人。嘉慶十八年舉人,以謄錄議敘知縣。道光三年,發山東,署鄒平縣。抵任,歲且盡。閱四百七十村,麥無種者。即申牒報災,親謁上官陳狀。破成例請緩徵,因鄒平得緩者十六州縣。民失物,誤訟鄰邑長山,歸獄於琦。琦曰:『汝失物地,大樹北抑大樹南?』曰:『樹北。』琦曰:『若是,則我界也。』民愕然,曰:『誠鄒平耶?即不欲以數匹布煩父母官。』持牒去。後權章丘,鄒平民時赴訴,琦曰:『此於法不當受。』慰遣之。章丘民好訟,院、司、道、府五府吏皆籍章丘,走書請託,掎摭短長。琦任歲余,無一私書至。結案二千有奇,無翻控者。五年,補館陶,會久旱風霾,麥苗皆死,饑民聚掠。琦禱雨既應,嚴捕倡掠者。廉得富家閉糶居奇狀,按治之,民大悅。乃請普賑兩月。館陶地褊小,賑數多鄰邑數倍,大吏呵之。尋有詔責問歲飢狀甚切,乃按臨災區,民迎訴賑弊,惟館陶得實。始劾罷他邑令,厚慰琦。士有訟者,閱其辭不直,則曰:『課汝文不至,訟乃至耶?』先試以文,不中程,責後乃決事,士訟遂稀。館陶地斥鹵,不宜谷,又衛水數敗田。琦精求古溝防及區田法試行之,未竟,病卒。」又云:「在館陶八年,民愛戴之。理訟不待兩造集,即決遣之。以其辭質後至者,莫敢狡飾。有疑獄,亦不過再訊。胥吏擾民,必嚴論如法。然籌其生計必周,故無怨者。」又云:「琦少工文學,與兄編修惠言齊名,輿地、醫學、詩詞皆深造。五十後始為吏,治績尤著。」

《武進陽湖縣合志》載:「字翰風,陽湖人,兄惠言。琦嘉慶癸酉(1813年)順天舉人。歷官山東,鄒平、章邱知縣,補館陶。精醫術,治縣時,值大疫,全活甚眾」。

《清代七百名人傳》載:「張琦,字玉可。……琦善醫術,民有病者,設局自診之」。

《中國醫籍提要》載:「張琦,字翰風,號宛鄰」。另外,張琦為其女張緯青之詩稿集《緯青遺稿》之刊刻,曾有《序》附於其書前。《序》中述及一段張氏經歷,云:「吾第三女糹冊英,字緯青,既歿之六年,其弟■孫裒其遺稿,訂其訛誤,繕寫成帙。……歲甲戌(嘉慶十九年,即1814年)九月,余自豫返里。糹冊英年十九,出詩詞請益,行間有奇氣,甚異之。其年十月,余仍游豫,轉至京師,凡十餘年不得歸。……道光癸未(道光三年即1823年),余以知縣分發山東,明年甲申眷口自南來,而糹冊英以其年七月病歿,年甫三十」。

據以上資料,張琦初名翊,字翰風,又字玉可,號宛鄰,為江蘇陽湖縣人。少工文學,與兄編修惠言齊名,精於詩詞、地學、醫學。嘉慶十八年中舉,以謄錄議敘知縣。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三年,張氏主要奔走於河北、京師一帶。道光三年,發山東,署鄒平縣。道光五年,補館陶,在館陶八年,道光十三年卒於官。張琦為官期間,「政績尤著」,不僅斷案公正,令民信服,而且重黎民疾苦,愛民如子,在大疫之年曾設局親自為百姓診病,「民愛戴之」。

參考來源

  1. 張琦, 卓克藝術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