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河村的變遷(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河村的變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張河村的變遷》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張河村的變遷

2020年10月13日,我又隨萬州區司法局脫貧攻堅幫扶工作隊前往余家鎮張河村。雨過天晴,秋風送爽,山巒起伏,雲霧繚繞。轉道梁平區境,沿途蜜柚、柑橘柿子等水果金黃,令人饞涎欲滴。大約三小時長途跋涉後,車抵插有國旗的山巔小屋,這兩樓一底的青磚瓦房,便是村委會辦公室,面朝群峰屹立,高聳在土台上,石坎下地壩寬敞,外邊一排宣傳牆。

張河村幅員4.42平方公里,海拔378米至573米,耕地2953畝,林地1475畝,轄9個村民小組,809戶,2089人,其中建卡貧困戶79戶,250人。自2015年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全村累計投入600多萬元,硬化道路4公里,人行便道6公里,生產便道2公里,栽種金槐1000畝,新建人飲水池120立方,保障人畜安全飲用485戶,農網改造20公里,危房改造59戶,異地扶貧搬遷9戶,改廁29戶,現有低保戶49戶,殘疾人67人,五保戶19戶,建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2015年7月13日,我首次進村入戶,對接第四組蔣繼生。他家住半山腰一個竹林院子,當時不通公路,在村主任譚地洪等人帶領下,我們頂着烈日,走羊腸小道,穿田埂地壟,爬泥坡石階,中午才到達。老蔣弟兄兩人比鄰而居,父母均年近90歲,父親隨哥生活。他剛滿46歲,患有青光眼,妻子離棄另嫁,丟下年幼女兒,母親操持家務。拉家常時,他長吁短嘆,我寬慰道,「致貧主要是缺勞力,辦法總比困難多,何況國家扶持」。從此,我每個季度甚至每月前往,積極協調解決問題,幫他做成村保潔員,落實農村低保和殘疾補助,餵養母豬和小雞,流轉土地,安裝自來水管,資助孩子從小學讀到初中。通過不懈努力,2019年家庭收入2萬多元,實現如期脫貧。

五年間,張河村和老蔣家都發生了巨變。正如村黨支部書記郭天忠說,「至少村組路修好,人畜飲水有保障,生產生活便捷了,吃穿住行和就醫入學不在話下。」而老蔣家的變化,不光脫了貧,更在祖孫輩,老一輩離世,小孫女長大。我最懷念兩位老人,每次探望親如一家。老父親當過村小代課老師,總是通情達理,感激黨和政府,沒有非分之想。老母親曾為村婦女主任,更是熱情有加,後來臥床不起,看不見聽不清,仍熟悉說話聲和腳步聲。我進門她就問:「是廖同志來了嗎?」隨後掙扎着要摸索到廚房煮開水蛋,我鼻子猛一酸,心頭熱流涌動。如今,人去屋空,唯有生前手植庭院的枇杷樹亭亭如蓋,桂花樹四處飄香,紅桔樹掛果滿枝,我睹物思人,又潸然淚下。所幸孫女乖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學習自覺刻苦,考進重點中學,為這貧困家庭,增強發展後勁。

呵,遙遠的張河村,我的第二故鄉,那裡結下的親戚,永遠不會疏遠關係!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