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本 (漢語詞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本 (漢語詞語)張本,漢語詞彙,讀音為zhāng běn,意思是作為伏筆而預先說在前面的話;為事態的發展預先做的安排;起源於;開始;原由;依據。[1]

出處

《左傳·隱公五年》「 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 ,王使尹氏、武氏助之。 翼侯奔隨」。

晉杜預註:「 晉內相攻伐……傳具其事,為後晉事張本。」

唐劉知幾《史通·浮詞》:「蓋古之記事也,或先經張本,或後傳終言,分布雖疎,錯綜逾密。」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宣和四年,金人攻大遼 ,遣王緯來乞師。宰相王將明主其議,以童貫為宣撫使,蔡居安副之。 蔡元長作詩送其行,有曰:『百年信誓宜堅守,六月行師合早歸。』 元長之為是詩也,蓋欲為他日敗事張本耳。」

馮夢龍《智囊補·上智·高拱》:「人臣務為欺蔽者,地方有事,匿不以聞,乃生事幸功者,又以小為大,以虛為實,始則甚言之,以為邀功張本,終則激成之,以實己之前說。」 廖仲愷《農民運動所當注意之要點》:「故古來諸子百家關於政治問題之著作,多注重農業,以為改造政治之張本。」

李心傳《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財賦一·東南折帛錢》:「東南折帛錢者,張本於建炎,而加重於 紹興。」

鄒韜奮《管理與職業修養》十三:「如果存着對人的成見,只要是我所不願意的任何人提出的意見,我都要反對,這便是鬧意見的張本,完全失去了會議的意義。」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毗曇的文獻源流》:「這有些像中土《春秋》經之有三傳並行,遂為後來各種毗曇著作的張本。」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喇虎道:『你每不知事體,這齣銀殯殮,正好做告狀張本。這樣富家,一條人命,好歹也起發他幾百兩生意,如何便是這樣住了?』」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只這番讚嘆,把姑娘個宛轉拒婚的心思益發作成了他老夫妻的求親張本。」

郭沫若《暗無天日的世界》:「我說:『不必一定要有紅的字眼才算是血,不必一定要有三水旁一個戾字才算是淚。假使這兩句話便可以作為反對血和淚的文學的張本時,我倒還要請 王理學士 以「理學」的頭腦來分析一下。』」[2]

釋義

1.作為伏筆而預先說在前面的話;為事態的發展預先做的安排。

2.起源於;開始。

3.原由;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