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方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方矩
圖片來自技點網

張方矩(1800年—1856年),原名張方車(音jū),字軒最,一字慶圖,號以載,繼改璜溪,又改秋堂,終號秋航,清代屏南縣漈頭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文進士,累官至五品糧台,著有「蘭言軒」詩集一卷,卒於官,時年五十七歲。與侄張正元齊名,時人稱之為「一門兩進士」或「叔侄同進士」,是清代屏南仕外名宦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張方矩

出生日期:1800年

逝世日期: 1856年

出生地: 屏南縣漈頭村

人物簡介

張方矩,系鄉紳張大勛第五子,自幼聰穎。張大勛秉父、祖訓,繼續興學,先後於村中建蘭言軒、瞰雲閣、聽雨樓三幢書舍,分設啟蒙、成人、舉業三齋,並高薪敦聘福州名孝廉陳日煌坐館講學多年。張方矩經多年苦讀,於清嘉慶廿三年(1818),以歲試第一名被錄取為縣學文庠生;道光五年(1825),科考為第一等第一名拔貢,朝考就職直隸州州判;道光十一年(1831)恩科,與侄張正元同科中式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赴京會試中式第九名進士,殿試二甲七十三名,欽點即用知縣、分發江西。道光十九年(1839),任江西省第十三房同考試官;次年(1840)署安福知縣,廿三年(1843)署南安府同知,是年七月補授新喻縣,廿四年(1844)加知州銜;廿五年(1845)引疾卸篆,廿七年(1847)起病,赴都引見;廿八年(1848)四月回江西,六月署信豐縣事,廿九年(1849)回新喻本任。咸豐二年(1852),兼任第十房同考試官;咸豐三年(1853)調署清江縣,四年(1854)調補浮梁縣兼篆景德同知;六年(1856)調辦楚軍糧台,積勞出缺,壽終於江西省垣北營坊公廨。墓葬福州西關外祭酒嶺金吾山,坐壬向丙兼亥已三分。

父祖曾祖封蔭三代

據《屏南縣誌》載:張方矩歷任江西安福、新喻、信豐、浮梁等縣知縣,南安、饒州府同知,道光、咸豐兩朝先後明詔封蔭三代:父、祖、曾祖均追贈奉直大夫。今其父張大勛墓二進仍存有一方墓志銘,系張方矩同年、戊戌科狀元鈕福保所撰,文曰:「本之茂者枝自繁,公種書林蔭子孫,疊膺丹詔被恩溫,銘此佳城啟後昆」。

與曾國藩林則徐左宗棠的關係

張方矩與曾國藩系同榜進士。曾國藩名次尚不如張方矩,僅居三甲,得權貴穆彰阿相助,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張方矩因家貧放了外任,分發江西候缺。

張方矩在江西候缺期間,因同年刁難,絕望之際,幸得福建同鄉林則徐相助,得以出仕。張方矩經此挫折後,實感為官不易,在江西任上均能克勤克儉,勤政愛民,得到當地紳民的一致肯定。

咸豐五年(1855),張方矩調任楚軍糧台(五品),時楚軍統帥為左宗棠。左宗棠曾得曾國藩保舉,以四品章京入朝為官。

新喻安福任內主要德政

其一,慎斷「孕婦」案。張方矩在新喻縣(今新余市)任內,有一男子林大貴訴其嫂陳氏與人通姦,要求嚴懲。張方矩在審案過程中發現:被告陳氏確實腹大翩翩,但面黃肌瘦,走路有氣無力,頗有疑點,為慎重起見,派女傭暗訪後悉:被告之夫林大富已逝多年,遺有一子,母子艱難度日,卻無劣跡。張方矩思慮再三,並經醫師指點,取藥回衙,對被告陳氏曰:「此為奇藥。汝腹中若為胎兒,服藥後胎死腹中,汝命難保;若為病,可治汝病。汝願服否?」被告陳氏聽後,自願服藥,當晚,果然瀉下一堆如水泡狀穢物,是為病也,無罪開釋。張方矩憫其情,捐俸贈藥令其返家調養。事後當地鄉紳欽佩萬分,都說:「張知縣謹慎辦案,陳氏女洗卻冤情。」

其二,重建「瀛洲書院」。在江西新喻任內,張方矩重建「瀛洲書院」,士民進祿位。據《新喻縣誌》載:瀛州書院,建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由新喻知縣張方矩與紳士捐資興建,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今尚存,已成為新余市虎瞰山一景。據說張方矩去世後,當地士民念其為民修橋、建書院等功跡,還建祠祀之,後漸成一方保護神,至今還香火鼎盛。

其三,重修「復古書院」。系在江西安福縣任內德政。據《安福縣誌》載:復古書院址在安福縣城東郊現安福中學址。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縣張方矩依舊式重修。據此,可見張方矩在江西各縣任內,均能力倡讀書,唯才是舉,對教育事業十分重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