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巨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巨伯
出生 1892年
廣東鶴山縣
逝世 1951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歸農
職業 教授
知名於 作品風格獨特
知名作品棉蟲講義
昆蟲通論
醫用昆蟲學
植物通論》。

張巨伯,我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他是中國最早的農業昆蟲學教授之一,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現代農業昆蟲專業人才;首先用實驗的方法在田間研究農業害蟲問題,為我國應用昆蟲學奠定了基礎;參與組織我國早期害蟲防治專業行政機構,對推動害蟲防治技術作出了很大貢獻。他是我國昆蟲學術團體的創始人,曾任國際昆蟲學會副主席。

個人履歷

  • 1892年10月10日(光緒十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生於廣東省鶴山縣。
  • 1904年,日本橫濱大同學校學習。
  • 1908年,美國俄亥俄市立東方中學學習到畢業。
  • 1912―1916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學院學習,初學農業化學,後轉經濟昆蟲學,獲農學士學位。
  • 1917年,攻讀研究生一年,獲昆蟲學碩士學位。
  • 1918年初,在廣州嶺南大學研究殺蟲藥劑。
  • 1918年11月―1927年,任南京高等師範學堂(後更名東南大學)教授,兼病蟲害系主任。
  • 1922年,兼任江蘇省昆蟲局技師。
  • 1923―1924年,在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一年。
  • 1927―1928年,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
  • 1928―1932年,任江蘇省昆蟲局局長、主任技師,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昆蟲學組主任。
  • 1932―1936年,任浙江省昆蟲局局長、主任技師。兼浙江省治蟲人員養成所所長。
  • 1936―1951年,任中山大學教授、病蟲害學組主任。
  • 1936―1938年,兼廣東省農林局技正、昆蟲系主任,併兼廣州商品檢驗局技正。
  • 1947―1949年,任植物檢驗組組長。
  • 1948―1950年,兼廣東省文理學院教授、生物系代主任。
  • 1951年5月2日,因患肺癌逝世於北京。

個人作品

  • 1 張巨伯.棉尺蠖研究.東南大學學報,1923(2):1―10.
  • 2 張巨伯.南匯奉賢之棉花造橋蟲調查報告書.江蘇實業月志,1930,第十八號.
  • 3 張巨伯等.昆蟲縱談.中國科學畫報社,1934.
  • 4 張巨伯等.植病縱談.中國科學畫報社,1934.
  • 5 張巨伯等.醫學昆蟲.中國科學畫報社,1934.

另有《棉蟲講義》、《昆蟲通論》、《醫用昆蟲學》、《植物通論》等

南京高等師範至中央大學教授

張巨伯(1892-1951):南京高等師範至中央大學教授(1918-1932)

張巨伯,著名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原名鉅伯,又名歸農,1892年10月10日生於廣東省高鶴縣。1912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學院學習農業化學,後轉學經濟昆蟲學,1916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後入該校研究生院,1917年獲昆蟲學碩士學位。張巨伯學成歸國,1918年初他應聘到嶺南大學研究殺蟲農藥。11月到南京高等師範學堂農科任教授兼病蟲害系主任,成為我國大學最早講授昆蟲學課程的教授。1928年任江蘇省昆蟲局局長,仍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昆蟲學組主任。1932年受浙江省政府之託,主持昆蟲局工作,建立了當時我國最大的昆蟲標本室、創建了我國第一份植保期刊《昆蟲與植病》。1936年回廣東任中山大學教授。1949年共和國成立,他對社會主義建設充滿激情,決心再干幾十年,但在1951年5月2日癌症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終年59歲。

張巨伯是中國最早從事經濟昆蟲教育的學者之一,他對發展我國昆蟲科學事業,懷有遠大理想和殷切期望。1917年他學成歸國時,國內昆蟲科學事業尚處於萌芽狀態,為培養昆蟲學人才,就投身於經濟昆蟲教育事業。先後在嶺南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堂、中山大學、金陵大學等任教,講授普通昆蟲學、經濟昆蟲學、昆蟲分類學等多門課程,他為我國培養了一代高級專業人才,如老一代著名昆蟲學家吳福楨鄒鍾琳尤其偉楊惟義等。

張巨伯善於講課,對教學要求嚴格。他的學生徐碩俊回憶說:"聽張先生講課,如沐春風、如飲醇醪,有的外系同學聽課後,都想轉學昆蟲學。"昆蟲界前輩吳福楨回憶業師說:"張巨伯先生一生最大功績就是培養了人才,我之學習昆蟲是受先生之影響,完全是在先生門下打基礎的;我的出國學習、研究是得益於先生的鼓勵和援助。"

張巨伯是一位實幹家。1919年江蘇浦東、南匯、奉賢等縣沿海棉區發生特大蟲害,幾萬畝棉田受棉大造橋蟲危害,幾乎絕收,嚴重威脅着剛興起的上海紡織業的原料供應。華商紗廠聯合會會長穆抒齋向東南大學農科求援,自動捐款1000銀元,迫切要求消滅蟲害。張巨伯毫不遲疑地帶領助手吳福楨奔赴棉區調查研究,在南匯濱海老港鎮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治蟲田間實驗室。經過數年努力,已基本掌握棉大造橋蟲的形態特徵、生活史、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並提出了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蟲災。其論文刊登於1923年《東南大學學報》上,這是我國最早的棉蟲專題研究論文之一。

張巨伯是我國早期昆蟲專業機構的組織領導者之一。1922年他兼任江蘇省昆蟲局技師,積極協助鄒樹文建立作物蟲害防治體系,把局的工作任務和解決生產中主要害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1932年他任浙江省昆蟲局局長兼總技師。他任人唯賢,量才使用,為開展全局工作,組織一部分人員搞專題研究;一部分負責宣傳推廣;還有一部分人負責採集、製作標本、模型等。為搜集圖書資料,不遺餘力親自寫信與國外聯繫,索取、交換和訂購大量書刊,使很多專業期刊均能配購成套。為了及時總結報道本局科研成果和動態,為局內人員發表論文,他每年編印綜合年刊(江蘇崑蟲局1928年起出了兩期,浙江昆蟲局出了4期)。

1924年由張巨伯發起,在南京組織"六足學會"。這是我國最早的昆蟲學術團體。其成員有江蘇省昆蟲局的技術人員、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病蟲害系的教員與學生,最初約20餘人。"六足學會"成立後,每周舉行一次例會或作學術報告,或交流經驗或談讀書心得。1927年改稱"中國昆蟲學會",張巨伯被推選為會長。

張巨伯一生為昆蟲學事業和農業生產服務,江、浙、粵等省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是和他畢生的辛勤耕耘、奮力拚搏分不開的。1951年5月27日,馮乃超同志以主祭人的身份參加理學院生物系張巨伯教授的追悼大會,並撰文《悼張巨伯教授》,高度讚揚張巨伯教授是"中國昆蟲學界的一位草創人","一位好老師,好科學家"。

我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

張巨伯,原名鉅伯,又名歸農,1892年10月10日生於廣東省高鶴縣(今鶴山縣)一個佃農家庭。其父輩長年務農,後出國作勞工。1904年,12歲的張巨伯隨堂兄到日本上學,1907年又同去墨西哥;1908年隨父張業良至美國,讀中學。1912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學院,起初學習農業化學專業,後轉學經濟昆蟲學,1916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其後又在該校研究生院攻讀一年,獲得昆蟲學碩士學位。

張巨伯自幼身受舊中國農村貧窮落後和天災人禍之苦,在海外求學時期,就立志要為祖國農業服務,因此,他取別號"歸農",以名言志。在他進入農學院學習昆蟲學以後,認識到昆蟲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密切,害蟲對農作物的威脅甚重,便決心專攻應用昆蟲學,研究害蟲防治技術,以報效祖國的農業生產。1917年,他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碩士學位後,有一家美國公司曾以高薪聘請他任該公司駐華經理,負責推銷殺蟲藥劑等商品。張巨伯卻毫不猶豫婉言謝絕。他後來對人說:"我辛辛苦苦讀了幾年書,是預備為祖國服務的,想要我當買辦,真是侮辱了我。"

張巨伯學成歸國,本打算自辦一個示範農場,曾兩次到廣西梧州選擇場址,後因局勢動盪未成。1918年初,他應聘到嶺南大學研究殺蟲農藥。那時的嶺南大學是美國人主辦的教會學校,他覺得在那樣的環境裡難以實現歸國的夙願。11月辭退工作,經友人推薦到南京高等師範學堂執教,開設昆蟲學課程,兼病蟲害系主任,成為我國大學裡最早講授昆蟲學的教授之一。他以此為起點,以教學為己任,以治蟲為目標,為國家培養昆蟲學骨幹人才。1922年江蘇崑蟲局成立,聘請張巨伯擔任技師,他主持研究、推廣害蟲防治技術的組織和領導工作,為開創我國農業昆蟲科學事業奉獻力量。1923年張巨伯作為交換教授到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一年。以後數年工作有所反覆,於1928年回江蘇省昆蟲局擔任局長,併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昆蟲學組主任。1932年受浙江省政府之託,主持浙江昆蟲局工作。在此期間,他建立了當時我國最大的昆蟲標本室,創建了我國第一份植保期刊《昆蟲與植病》。但由於工作上遇到了當局不少刁難和種種麻煩,於1936年被迫離開浙江省昆蟲局,回廣東任中山大學教授。同時,又在廣東省農林局兼職。1949年,他喜迎廣州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對社會主義祖國的新氣象,對社會主義建設,充滿了信心和激情,決心再干幾十年。但不幸,1951年5月2日因癌症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終年59歲。他臨終前還勉勵自己的學生說:"人民政府重視昆蟲事業,學昆蟲的人,隨着中國的解放而翻身了,要為搞好新中國的昆蟲事業而奮鬥。"這表達了他的赤子之心。

張巨伯知識淵博,精通英文,從美國歸來後,又鑽研過中國語文學,所以他中文也有較深造詣,他的書法剛勁有力,猶如其人。他生活簡樸,謙遜謹慎,不唯上,不媚外。他對江蘇省昆蟲局第一任局長美國人C.吳偉士(Woodwerth)敢於提出批評意見。本來他還有再出國的機會,但他無意於此,主動讓給別人。他對同事說:"中國的昆蟲問題,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解決。應該相信自己。"他對國民政府請美國人H.H.洛夫(Love)當中國農業總顧問不滿,認為有傷民族自尊心;對H.H.洛夫推行"農業中國,工業美國"的主張表示憤慨;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創建我國第一個治蟲田間實驗室

張巨伯是一位實幹家。1919年江蘇浦東、南匯、奉賢等縣沿海棉區發生特大蟲災,幾萬畝棉田受棉大造橋蟲(棉尺蠖)危害,幾乎絕收。這嚴重威脅着剛興起的上海紡織業的原料供應,廠家非常驚慌。華商紗廠聯合會會長穆抒齋向東南大學農科求援,自動捐款1000銀元,迫切要求消滅蟲害。當時張巨伯已是大學教授,他毫不遲疑地帶領助手吳福楨奔赴棉區進行調查研究,在南匯濱海老港鎮,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治蟲田間實驗室。1919年秋,江蘇省蘇南地區發生了歷史上最大水災,老港鎮試驗田和實驗室全部受淹。但他毫不氣餒,第二年又帶着助手鄒鍾琳到浦東繼續工作。經過數年努力,張巨伯等已基本掌握棉大造橋蟲的形態特徵、生活史、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並提出了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蟲災。其論文刊登於1923年《東南大學學報》上,[1]

在老港鎮工作期間,當地棉農在害蟲發生初期,採用煤油、石灰等辦法進行防治,不但無效,反而燒壞了棉株。張巨伯經過多次試驗、示範,然後推廣應用砒酸鈣防治食葉害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棉農的歡迎。這開創了我國使用化學農藥大面積防治農作物害蟲獲得成功的範例。

此後,張巨伯更多地把昆蟲學的研究與解決生產上的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1928年江蘇省飛蝗大發生,鋪天蓋地,情況萬分火急。張巨伯帶領學生,助手吳福楨、吳宏吉、陳家祥等深入渺無人煙的蝗蟲滋生地,並親自組織指導治蝗。他採取挖溝、圍捕蝗蝻、試用毒餌等方法,終於撲滅了蝗災。

在他主持江蘇省昆蟲局工作期間,在蟲害發生地區成立了害蟲研究所多處,如在灌雲縣設立蝗蟲研究所,在崑山縣夏駕橋設稻蟲研究所,在無錫縣設桑樹害蟲研究所。1932年江蘇省昆蟲局因經費不足撤銷後,他到了浙江省昆蟲局,在他任局長職務期間,擴建了許多基層實驗站,如在海寧縣七堡設立棉蟲研究所,在嘉興縣南堰設立稻蟲研究所,在杭州拱宸橋設立桑蟲研究所,在黃岩設立果蟲研究所。在本局內成立了植物病理研究室,蚊蠅研究室。他也很重視害蟲的天敵作用,因而設立了赤眼蜂保護利用研究室。

這些研究所(站)都派員長期駐點,對主要防治對象進行系統的觀察、研究,及時指導農民。

對我國昆蟲專業機構建設的貢獻

張巨伯是我國早期昆蟲專業機構的組織領導者之一。1922年他兼任江蘇省昆蟲局技師,積極協助鄒樹文(當時兼任副局長)建立作物蟲害防治體系,把局的工作任務和解決生產中主要害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研究重點放在飛蝗、稻螟、棉蟲、菜蟲、果蟲和藥械等方面,及時將試驗結果和防治技術傳授給農民,為農業生產服務。當時業務項目多,而經費來源很少。由於他精明、幹練、精打細算,杜絕應酬開支,做到用較少的錢,聘較多的人,辦更多的事。

1932年張巨伯應浙江省政府之邀,任浙江省昆蟲局局長兼總技師。他任人唯賢,量才使用,分層負責。為了開展全局工作,他將一部分人員組織起來搞專題研究;一部分人負責宣傳推廣;還有一部分人負責採集、製作標本、模型等。張巨伯對昆蟲標本的收集、製作、保存十分重視。經常派專人到市郊採集,還不定期地組織人員到天目山、雁盪山、黃山等地采捕,積累了大量標本。對某些重要害蟲,經過飼養製作成套的生活史標本,建立起相當規模的標本室,供局內外人員研究與參考。該局昆蟲標本之多,居當時全國各農業單位之冠。

為了搜集圖書資料,張巨伯不遺餘力親自寫信與國外聯繫,索取、交換和訂購大量書刊,使很多專業期刊均能配購成套。在前任工作的基礎上,建立起切合實用的圖書室。為了方便駐點外出人員及時了解新書刊的內容及有關資料,特指派專人按不同文種,把每月新到書刊編譯出摘要,及時印發。當年江蘇、浙江兩省昆蟲局收藏的昆蟲學圖書資料種類之多,占全國農業機關之首。昆蟲學家劉崇樂回國後,見到如此豐富的圖書室甚為驚喜,對張巨伯卓越的領導才能極為敬佩。

為了及時總結報道本局科研成果和動態,為局內科技人員提供發表論文的園地,在他主持下,於每年年終編印綜合年刊,如江蘇省昆蟲局1928年起出了兩期,浙江省昆蟲局共出了4期。

創立我國最早昆蟲學術團體"六足學會"

1924年由張巨伯發起,在南京組織起來"六足學會"。這是我國最早的昆蟲學術團體。其成員有江蘇省昆蟲局的技術人員、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病蟲害系的教員與學生,最初約20餘人。"六足學會"成立後,每周舉行一次例會,或作學術報告或交流經驗或談讀書心得,十分活躍,甚受同行歡迎。1927年改稱"中國昆蟲學會",張巨伯被推選為會長。張巨伯對學會工作十分熱心,積極籌劃活動經費,他曾將兼職薪水捐作學會基金。他在組織中國養蜂促進社、創辦金華蜂場時,建議在社章中規定,給中國昆蟲學會若干個乾股,按股分紅,以充實學會經費。張巨伯還向朋友勸募,在南京鼓樓以北征地兩畝多,作為學會建址基地。但這些意圖和籌建工作,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實現。

1933年張巨伯創建我國第一份植物保護學術期刊--《昆蟲與植保》,並任主編。每10天出一期(旬刊),內容有研究論文、綜合報道、病蟲防治情報、通訊、書刊介紹等,蜚聲中外。不少文章在英國《Review of Applied Entomology》上摘要轉載。1937年因故停刊,共發行到4卷6期。

當時,除辦定期刊物外,還編印了10餘種病蟲防治淺說、圖冊,發行到農村。此外還為中國科學畫報社編寫了《昆蟲縱談》、《植病縱談》、《醫學昆蟲》等三套叢書。

張巨伯一心為昆蟲學事業、為農業生產服務,矢志不移。多年來,大家一致認為,江蘇、浙江、廣東等省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是和張巨伯在昆蟲學事業上畢生的辛勤耕耘、奮力拚搏分不開的。

社會評價

治學嚴謹、學識淵博、造詣專深、理論聯繫實際。是我國昆蟲學奠基人之一,農業教育家,昆蟲學學術團體的主要創建人。[2]

文獻參考

  1. 這是我國最早的棉蟲專題研究論文之一。
  2. 張巨伯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