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壩桂圓林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壩桂圓林風景區位於四川瀘州城區東郊張壩街道內,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離瀘州市中心城區7千米。占地4000餘畝,綿延十餘里,生長着15000多株百年以上老桂圓樹。這些老桂圓樹成林於19世紀末。桂圓林風景區有「三寶」:古樹、長江奇石、桃花水母。
中文名稱:張壩桂圓林
外文名稱:Zhangba Longgan Woods
地理位置: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張壩街道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占地面積:4000餘畝
開放時間:全天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桂王樹、張家大院、桂香廣場、星月童話、桂王台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四川省瀘州市
目錄
景區介紹
張壩桂圓林旅遊區地處四川省瀘州市東部長江西岸的張壩境內,在張壩境內通過國窖長江大橋到公園西門僅需800米,公園占地面積4000多畝。張壩歷史悠久,至「湖廣填四川」時,張姓人士從湖北黃州孝感入川,引種了第一批桂圓樹,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故稱之。旅遊區現有百年以上桂圓樹15000多株,荔枝2000多株,楨楠樹1000多株,素有「江畔氧吧,綠色天堂」之稱[1] 。1994年,旅遊區作為四川生態旅遊和四川國際旅遊環線景點,已被省政府列為「永久性綠色保護區」、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旅遊區,是集生態、運動、養生、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閒度假區。旅遊區自然風光旖旎,人文底蘊豐厚,現已形成桂水湖、龍吟溪、龍影長廊、樹王台、張家大院等40多個景點,遊客在此可漫步棧道之上,留戀龍吟溪邊,與青山綠水為伍,觀長江之雄偉壯觀。
張壩桂圓林公園面積約4000畝,作為北回歸線以上桂圓次適宜地帶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桂圓樹人工造林,仍保留有15000多株桂圓樹,2000多株荔枝樹,1000多株楨楠樹,其他樹木53000多株。是中國內陸桂圓種質基因庫,其植物學價值一如動物學中的大熊貓,是生態環境旅遊和觀光農業最理想的場所。
1999年3月,列入四川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張壩桂圓林旅遊區。
1999年12月,列入瀘州重點發展規劃。
2000年,列入四川永久性綠色保護區。
2004年5月,評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2007年,列入四川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植物)。
2014年6月,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張壩桂圓林景區非常水環境質量,通過截污清淤等措施,提升水質,水質監測優於Ⅲ類標準。此外,景區各種污水直接進入污水管道,集中處理;景區科學規劃植被層次,種植不同種類植被,景區林草覆蓋率達85%,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效果,涵養了水源,景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率達95%。「景區交通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完備,景點布置合理,自然承載力較高,年接待遊客量達65萬人次。」
歷史文化
張壩桂圓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漢代。西晉文學家左思《蜀都賦》所言「旁挺龍目(即龍眼),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紹朱實之離離。」即言及瀘州桂圓。張壩歷史悠久,至「湖廣填四川」時,張姓人士從湖北黃州孝感入川,引種了第一批桂圓樹,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故稱之。
瀘州張壩桂圓林風景區占地4500多畝,生長着15000多株百年桂圓樹和2000多株荔枝樹及1000多株楨楠樹。加上其它樹種共53000多株樹。風景區綿延十餘里,素有「十里綠色長廊」、「天然氧吧」、「瀘州綠色客廳」之美譽。
瀘州張壩桂圓林是中國北回歸線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圓林。成林於19世紀,樹齡均在百年以上,最古老的桂圓「樹王」高達三百餘年。這些桂圓樹屬珍貴稀有品種,是中國最大的「桂圓林種植基因庫」、「四川永久性綠色保護區」。
桂圓林邊上,每逢枯水季節,就會形成一個千畝沙石灘,這裡長江奇石蘊藏豐富,奇石種類繁多,造型各異,晶瑩剔透,具有極大的收藏和觀賞價值,是中國奇石、中國雅石的寶貴資源發掘地。
主要景點
夫妻樹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相依相偎的兩株百年古樹,以執子之手,永不分離的姿態成為愛情堅貞的象徵。
攬桂樓
攬桂樓雄踞高崗,樓高26米,共8層。登樓遠眺,可觀滾滾長江煙波浩渺,桂圓古樹綠蔭連綿。
桂王台 樹王
十七世紀末,張氏人家在張壩種植下的第一批桂圓樹,歷經三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唯有此樹得以存留,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王者風範,被譽為「樹王」。「樹王」蒼勁古樸,濃蔭蔽日,是瀘州桂圓林的活化石和歷史見證物。
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為張氏族人張啟鳳及其嫡系後裔的住所。湖廣填四川時期,張氏祖先從湖北黃州孝感入川,遷往瀘州崇義鄉張壩安居落戶,現已傳至第15代,世代居住於此。張家大院為普通農家三合院,穿斗木質結構,由堂屋、耳房等組成,青瓦粉壁,古樸典雅。
堂屋
堂屋為張家會客之地,陳列簡單古樸的清代風格家具,堂屋正上方放置古代書畫作品,下方兩側放置桌椅茶几,盆栽、長江石。張壩桂圓林奇石蘊藏豐富,種類繁多,造型各異,晶瑩剔透,具有極大的收藏和觀賞價值,是中國奇石、中國雅石的寶貴資源發掘地。宋代大詩人黃庭堅在《戲答王獻可居士贈文石》中寫道:「南極一星天九秋,自理光影散江流,是公至樂江中物,乞與衰翁似暗投。」到明代,瀘州奇石便因刊載於《素園石譜》百圖之首而聞名遐邇,現已成為海內外奇石愛好者競相收購的珍品。應該說,自古以來,採石、賞石、品石、玩石、藏石都是瀘州人重要的文化休閒娛樂方式。
地理環境
張壩桂圓林旅遊區地處四川省瀘州市東部長江西岸的張壩境內,離市區七公里,僅一江之隔,占地面積2200多畝。是以龍眼為主的龍眼荔枝混交林帶。這片林帶象天然的綠色長廊,吸引了眾多海內外賓朋和國內外專家、學者、遊人來此旅遊、考察。
遠望十里桂圓林長廊,為樹蔥籠,綠浪翻卷,滾滾長江奔流不息,氣勢磅礴,蔚為狀觀。張壩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張壩桂圓作為中國內陸桂圓種質基因庫,作為北回歸線以上桂圓次適宜地帶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歷史的桂圓樹人工造林,其植物學價值一如動物學中的大熊貓,是生態環境旅遊和觀光農業最理想的場所。
1994年,旅遊區作為四川生態旅遊和四川國際旅遊環線景點,已被省政府列為「永久性綠色保護區」、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旅遊區,是集生態、運動、養生、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休閒度假區。旅遊區自然風光旖旎,人文底蘊豐厚,現已形成桂水湖、龍吟溪、龍影長廊、樹王台、張家大院等40多個景點,遊客在此可漫步棧道之上,留戀龍吟溪邊,與青山綠水為伍,觀長江之雄偉壯觀。
內部交通
南門 → 茶榭(夫妻樹)→ 樹王台→桂香廣場 → 南服務區 → 龍影長廊,觀臥龍樹 → 龍吟溪 → 品桂舫 → 北門服務區 → 觀景台 → 林川園 → 桂水湖 → 張家大院 → 南門
景區內可乘坐觀光車,小火車;設有服務中心,可提供零售、茶飲、快餐、棋牌等服務;景區會所:桂香廣場、桂水山莊、品桂舫、臨川園可提供中、高等中西餐、茶飲。
公交路線
西門
290路瀘州二中公交首末站-醫教園區
瀘州二中公交首末站→瀘州二中西門→黎明南路→黎明北路→生態園體育館→匠心社區→張壩景區西門→沙坪路→沙灣→白招牌→水井溝→回龍灣→一環路迎賓大道一段→蓮花池→龍馬潭區中醫院→春雨路→龍馬潭區檢察院→玉帶河→春雨路中段→商貿街東→糧油水果批發市場→自貿區→雲台路→瀘州客運中心站→瀘職院→蜀瀘大道三段→廣播電視大學→醫教園區
275路 張壩景區西門-龍騰路公交首末站
張壩景區西門→珠蘭路→生態園體育館→沙茜北路口→沙坪路→沙灣→體育場→忠山公園→鳳凰路→長起橋→市政府→伊頓飯店→天益廣場→江陽區政府→釣魚台路→釣魚台路西→酒城樂園→瑞景東路→老幹部活動中心→瑞景東路口→玉石南路→龍翔東路口→龍騰路→龍騰路公交首末站
北門
19路 張壩風景區-憲橋
張壩風景區→張壩景區北門→閥門廠→新二村→二村→茜草十字路→國窖大橋東→沙坪路→沙茜北路口→沙茜北路→沙茜南路→黃壩→老房子→塘灣→棉花山→楊橋十字路口→未來錦城→五星小學→藍田客運站→重灣→東升橋→糧站→戲院→憲橋
271路 張壩風景區-龍馳路
張壩風景區→張壩景區北門→閥門廠→新二村→二村→茜草十字路→國窖大橋東→體育場→忠山公園→鳳凰路→長起橋→市政府→伊頓飯店→警察學院→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政務服務中心→榆景路口→一環路酒城大道一段→龍馳路北→龍馳路
南門
161路 回龍灣服裝城-黃艤客運站
回龍灣服裝城→回龍灣→江城→水井溝→白招牌→一環路江陽中路段→鳳凰路→忠山公園→體育場→沙坪路→沙茜北路口→沙茜北路→湯坳→彭灣→張壩景區南門→碧桂園生態城→瀘州二中北門→魚子溪→泰安橋→酒谷大道四段→枇杷林→平安大道→興泰路→水巷子→泰安→泰安政務服務中心→機械工業園區→繞城路口→新房子→土地壩→魚塘灣→糖廠→長江村→龍頭鋪→酒谷大道中段→酒業園區→黃艤→黃艤客運站
161B路 瀘州客運中心站-黃艤客運站
瀘州客運中心站→西南商貿城→紅星路中段→金帶路→西南醫科大學城北校區→市體育館→瀘州大劇院→廣電中心→城北廣場→沱江二橋北→體育場→沙灣→魯灣→萬山→湯坳→彭灣→張壩景區南門→碧桂園生態城→瀘州二中北門→魚子溪→泰安橋→酒谷大道四段→枇杷林→平安大道口→酒谷大道五段→高新區管委會→繞城路口→新房子→土地壩→魚塘灣→糖廠→長江村→龍頭鋪→酒谷大道中段→酒業園區→黃艤→黃艤客運站
發展歷史
張壩張氏,原祖籍是在河北清河郡,清河是張姓的起源地,清河縣現在被國家授予了「張姓文化之鄉」的稱號,三國時期出生在河北涿州的張飛,祖籍就是清河。現在居住在張壩的張氏,為張啟鳳嫡系後裔。張啟鳳之父已經無法稽考,張啟鳳生於明萬曆32年,明末避戰亂來到永寧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敘永地區,後娶了永寧人周氏為妻,戰亂評定後回到張壩。張啟鳳生有張朝玉,張朝亨二子。現在已經傳至第15代。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幅照壁浮雕反映的就是張氏族人在張壩安居生活的情景。
主要景點
桂香廣場
張壩桂圓林旅遊區的每一處景點的命名都與「桂」字相關,比如說:玉桂河、桂香廣場、玉桂湖等,這是為什麼呢?一是由於桂圓的「桂」字諧音,二是由於桂圓的成熟期在農曆八月,古時稱八月為「桂」,因此,我們旅遊區的各個景點也是按照本地人的習俗命名,多與「桂」字相關。
這裡曾是原張壩村民的集中居住地。它位於張壩旅遊區的中心地帶,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米,建有以古戲台為主體的明清仿古建築群,是遊客看戲、聽書、賞石、品茗、娛樂休閒的地方,也是瀘州及周邊地區的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和文藝表演藝術中心。
《張氏墓總志》碑
張壩張氏原祖籍在河北清河郡,湖廣填四川時期由湖北黃州孝感入川,落戶於崇義鄉棗子林,種植了第一批桂圓樹,由張氏守護、發展至今。現已近600餘年,從落籍瀘州算起已有540餘年,已發展至第15代,途中他們歷經艱苦,不畏艱辛,最終在這片土地上很好的生存下來。
《張氏墓總志》碑,碑立於清同治5年,碑身高1.1米,長1.5米,碑文為楷書陰刻,全文800餘字,記述了張氏祖先在明末從湖北黃州孝感入川,遷往瀘州崇義鄉張壩落葉安居的過程,也記錄了張啟鳳等張家七代成員的婚嫁、子孫繁衍、生死年月、安葬地的情況。
《張氏墓總志》碑的出土和發掘是在1933年末,清明會起,張氏一族認祖歸宗。據張氏第12代傳人張祿熙介紹是它的父親張開富從大溝灣土中挖出的窖志碑」(墓志銘)於臘月立於張壩巷子頭高才門,左側桂圓林間小道旁,距「張氏古墓群」僅有幾十米,才為世人所知。《張氏墓總志》碑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墓志銘歷史,研究瀘州經濟,研究張壩歷史、文化、人文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也為我們認識、了解張壩歷史和龍眼荔枝的發展是最好的佐證。
《張氏墓總志》碑和「張氏古墓群」是考察研究張壩的珍貴文物,不僅是記錄了一個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還可以說是一部與時間並存的生命史。張氏一族從湖北入川至今以發展到15代,歷時300多年,在這悠長的時空範疇中,充滿了一種蒼涼而雄健的歷史感,所以志文的作者(國子監大學士張鑍)站在歷史高處,去俯瞰張氏家族的生命史,並用極具概括力的文字對這部生命史做出簡約的勾勒,體現出一種大手筆的韻致。在瀘州發現和出土的墓志銘中,《張氏墓總志》無愧為一篇樸質的紀實散文典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