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弘仁 (清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弘仁(1610-1664)本姓江,名韜,字六奇,後改名舫,字鷗盟。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少年孤貧、性癖、自小就喜歡文學,繪畫一生從不間斷,明末諸生。明亡後清兵進逼徽州時,有志抗清,曾參加反清復明鬥爭,後離歙赴閩,於武夷山落髮為僧,法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又號梅花古衲。師從古航禪師。雲遊各地後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數年後重返故里,一心研習畫學。

個人簡介

弘仁,少年孤貧性癖,事母以孝聞。自小就喜歡文學,繪畫一生從不間斷。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後,有志抗清,離歙赴閩,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雲遊各地後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弘仁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標、孫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稱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稱"海陽四大家"。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新安畫多宗清(倪瓚)者,蓋漸師道先路也,"畫史上稱弘仁、髡殘、石濤、八大為畫壇"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清順治十三年(1656)由閩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畫從宋元各家入手,萬崇倪瓚畫法,為新安畫派奠基人。畫師古人。更師造化。返歙後每 歲必游黃山,以"江南真山水為稿本",曾作黃山真景50幅,筆墨蒼勁整潔。富有秀逸之氣 ,給人以清新之感。其《黃山松石圖》亦偉俊有致,不落陳規。所作《曉江風便圖》寫浦口 景色,筆墨賀勁,兼用側鋒,是其晚年代表作。行書法顏真卿,楷書學倪雲林, 得其神韻,亦工詩,後人輯成《畫偈集》148首。

生平概述

弘仁本姓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生於徽州歙縣東關桃源塢。江家原是歙縣的望族。據《江氏宗譜》記載,弘仁的祖父在弘仁年幼時就攜子孫遷往杭州並落籍。弘仁便在杭州上學。

弘仁本名一鴻,上學時改名江韜,字六奇。在杭郡考上了秀才。後來,他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只剩下寡母,生活便漸漸困苦起來。弘仁因「幼有遠志」,不願加入商人行列,依舊刻苦讀書,「嘗掌錄而舌學」,用在手掌上記字和誦讀方法為加強學習。當時政府按規定給諸生廩糧,但數量太少,不足母子糊口。明朝後期,後金屢犯邊界,斬關奪城,政府為了發兵抗擊,除重稅之外,又向百姓加派「遼餉」,弄得舉國上下不堪重負。大概是為了生計,或是考慮到家鄉文化氣氛好,弘仁又帶着寡母回到了歙縣。

到歙縣後,他拜當地名儒汪無涯為師,習五經,準備考科舉。同時做此文化方面的事,即他傳記中的所謂「以鉛槧膳母」。還常「一日負米行三十里」,漸成為當地著名的孝子。其母死後他仍不結婚,也沒有出去做事。明崇禎十二年(1639),弘仁和李永昌、孫逸等五人聯畫《岡陵圖》卷給李生白祝壽。這時弘仁大約以賣畫為生。

弘仁三十五歲那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明王朝滅亡。當吳三桂迎清兵入山海關,清軍揮旌南下時,漢族士人紛紛奮起反擊,甚至組織武裝進行抵抗。大畫家石谿、龔賢、戴本孝、惲南田等都曾參加抗清鬥爭。有的還直接參加戰鬥。徽州名臣金聲和他的學生江天一奮起組織軍隊,分兵扼奪山隘,抗擊清兵。各地軍民紛紛響應,金聲等人打了很多勝仗,而且收復了被清軍占領的寧國、旌德、涇縣、宣城等地。當時,徽州的士人大多參加了反清鬥爭的行列,從弘仁後來的行動可知,他當時也很可參加過戰鬥。由於叛徒的出賣和破壞,金聲、江天一被俘後慷慨就義,徽州落入清軍手中。

順治二年(1645)十月之後,一部分抗清志士便相率入閩,投奔在福州建立的南明唐王政權,繼續抗清。弘仁準備了一番之後,「自負累累捲軸」,也就偕其師汪無涯奔赴福建。臨走時,和其好友程友哭別於潭上。然後經水路過杭州到達福州。弘仁入閩後具體參加了哪些抗清鬥爭,在他的學生和朋友的詩文中有所透露。王泰徵《漸江和尚傳》記其「文章氣節,又君家之古心、古崖間矣」。古心、古崖是南宋末江萬里、江萬頃兄弟。宋亡,元兵至,古心投水死,古崖罵死,二人皆為宋盡忠盡節。這裡用來讚頌弘仁的文章氣節在江家伯仲間。湯燕生跋弘仁畫云:「世人知師畫與詩,別有孤懷不易擬。」大抵也指此。

順治三年(1646)六月,清兵又長驅直入,攻下了福州。清軍進攻福州前,唐王逃至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在福州和武夷山之間。清軍趕來追殺唐王,唐王朱聿鍵急向西逃跑。兩個月後,跑武夷山下的汀州(今長汀縣),終於被清軍追上殺死緩 。南明政權雖然苟延殘喘,到康熙二年(1663)就徹底滅亡了。

弘仁去武夷山投奔唐王抗清復明,唐王朱聿鍵被殺後,追隨者也就絕了復明之望。為了躲避清兵搜捕,一些人藏在深山之中,弘仁等人就在武夷山皈依了佛山,從古航道舟禪師,也算為亡明盡了臣節。弘仁自母去世後,一生未婚,本無家口,無所牽掛。當唐王朱聿鍵政權垮台後,在武夷山出家為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古航道舟禪師原為泉州晉江鄭氏子,生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曾隨博山於天界寺開堂,博山圓寂後,八閩,至武夷山主法回龍。和弘仁同時去閩參加抗清的歙縣人士汪沐日、汪蛟、吳霖等,都皈依了這位古航禪師。古航禪師給汪沐日取法名曰弘濟,給江韜取法名曰弘仁。弘仁又自取字無智,號漸江。從此,他就不再用俗姓名了。弘仁在武夷山時間不是太長,抗清復明無望出家為僧後,便把精力全寄託於畫。

弘仁的佛門老師古航卒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在此之前弘仁已回到歙縣。從現存弘仁的作品看,自順治元年到順治七年,弘仁沒有作品。但順治八年和順治九年兩年間,卻有很多作品。如《漸江石谿石濤八大山人書畫集》中的弘仁《峭壁孤松圖軸》,這幅畫作於「辛卯(順治八年)小春」,畫的就是黃山之景。《神州國光集》中的《格庵山水合錦卷》,上題:「漸江學人為玉如先生,辛卯。」玉如是方式玉的字。方是歙縣人,又是漸江的好友。

弘仁雖醉心於畫,但他仍是佛門弟子,一生未變。回到歙縣後,他仍居佛寺中。當時歙縣西干有十寺,弘仁居住於五明寺中,弘仁把自己的小室取名「澄觀軒」。「澄觀」即六朝晉時畫家、理論家宗炳常說的「澄懷觀道」縮語。由此名室,其志可見。弘仁有一幅《春暮林泉圖》上自題:「杜鵑聲叫暮春天,村落家家事向田;自是道人偏愛懶,也濡殘墨寫林泉。丙申(順治十三年)三月,坐雨澄觀軒,抹此以況,弘仁。」他在這裡一直到去世,作了大量的畫。雖經常出遊,但歸來仍回到澄觀軒居住。[1]

弘仁幾乎每年都登黃山,有時就住黃山雲谷寺、慈光閣之中。因他不是一般僧人,雲谷寺、慈光閣中的方丈對他無不尊重。 弘仁也到蕪湖、宣城、江西、南京、揚州等地遊覽。僅從他遺存的部分畫跡來看,他在順治十二年到過蕪湖,並且偶見王孟端小冊,用其意,畫了山水扇面,寄給龍超居士。順治十三年,弘仁基本上在歙縣,這一年他畫了很多畫。春日,他在好友程守的揭蝕庵中畫了《松石圖》卷給主人。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三月又在歙縣豐溪吳閒止的書舍中畫了一幅《雨後春深》山水軸送給舍主。此圖現亦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他到黃山遊覽後,又到豐溪,為宜生居士畫了《雲根丹室圖》。此圖現藏香港何氏至樂樓。八月,他又畫了《斷崖流水圖》給文玉先生。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弘仁的山水軸,上書:「漸江學人畫寄伯行居士。」畫中有「丙申」二字款。可以看出,這時他的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順治十四年春,弘仁在家鄉歙縣桃源草堂中畫了墨梅給脩己居士。此圖現藏上海文物商店。夏季,弘仁又到了金陵(南京),駐錫香水庵,並在庵中為宗亥居士畫了八幅冊頁。此冊刊於《支那南畫大成》第十一卷。九月,又畫了南京十竹齋圖。此圖影印於《神州大觀》第三號。直至第二年(戊戌)二月,弘仁仍在南京,在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梅崗的惠應寺,畫了《梅花亭圖軸》。

這一年臘月,弘仁又到了沚阜,畫了《沚阜冊》。此圖現藏安徽省博物館。沚阜即灣沚,原屬宣城縣,今為蕪湖縣治。他在沚阜住了很長時間,又畫了《梅花書屋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題:「度臘沚水,己亥元日,…….弘仁。」可知他在順治十六年元日仍在沚阜。但這年三月,他就回到了歙縣,在西園畫《西園坐雨圖》。同年九月,弘仁又登黃山,駐錫雲谷寺,並會晤了澈公尊師,為他畫了《清泉洗硯圖》。

順治十七年(庚子),是弘仁作畫多而精的一年。這一年,他都在歙縣,或登黃山,或居五明寺澄觀軒。庚子春寒,他到了歙縣桃源塢,住在族弟江注之家,讀唐詩,畫了《唐人詩意圖冊》。爾後,他又到了豐溪吳氏介石書屋,畫了《豐溪山水冊》。八月,弘仁在他的澄觀軒中,畫了《溪畔清音圖》。冬初,弘仁又到了休寧,駐錫建初寺。畫《秋日山居圖》。庚子年臘月,弘仁又從休寧回到了歙縣,依舊住在他的澄觀軒中。他在軒中畫了不少畫,如《林泉出山圖》,還有《林泉圖》、《黃海松石圖》,皆是弘仁的名作,都作於庚子年。這一年他的畫不但既精又多,而且如《黃海松石圖》、《陶庵圖》軸等都為巨幅。清順治十八年(辛丑),又是弘仁創作豐盛且又達到又一個高峰的一年。辛丑春,他仍在歙縣,為昭素居士畫了一套《山水冊》,上題:「學人為昭素居士染冊十數番,悉是雨中課也。閣筆復為簡點,殊見荒澀,頗不耐觀,亶負主人存恤之意,且不得縱賞所藏墨跡,所謂虛來實歸,慚感深至。辛丑二月,弘仁謹識。」這位昭素居士,據施閏章《愚山詩集》卷三十《黃山連雨,信宿桃花源,懷吳粲如、昭素》詩,末句云:「季仲多年別,含情不共言。」可知,昭素和吳粲如是弟兄,歙縣西歙人,弘仁常為他們作畫。題識中說「且又得縱賞所藏墨跡」,可見是吳家畫的。<

同年春,弘仁還在歙縣為象也居士畫《西岩松雪圖》,長約二米,寬一米餘。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夏天,弘仁便到了揚州,在揚州遊覽後,又到了杭州,宿於杭州西湖南屏山北麓之淨慈寺。他在淨慈寺為慧通上人畫了《山水軸》(現藏浙江省博物館)。不久,他便回到歙縣。他在澄觀軒為歙縣岳生大居士作《幽亭秀木圖》軸。此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年五月,弘仁在歙縣西溪蕭寺(指五明寺),好友湯燕生來訪。他畫了一幅《疏柯坡石圖軸》。

九月,弘仁又受歙人王雄右之囑,畫了《仿倪山水軸》,其上題:「辛丑九月,雄右屬為旦先居士,弘仁。」旦先居士即呂應昉,字旦先,歙縣人,此時已移居鄱陽。次年,王雄右就幫助弘仁去廬山,並住呂旦先家。這幅畫便是他們結識之禮。

十一月,弘仁到了歙縣西溪南仁義禪院,他在這裡畫了很多巨幅。所作《豐溪山水》卷上題:「辛丑十一月度臘豐溪之仁義禪院,落落寡營,頗自閒適。日曳杖橋頭,看對峰山色,意有所會。歸院硯冰始融,率爾塗此,殊覺潦草。漸江弘仁。」他在這裡還畫了《江山無盡圖卷》。從所題的內容看來,此畫和《豐溪山水》卷當屬同一時期同一環境的作品。

弘仁的名作《曉江風便圖》也作於此時。上題:「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將俶廣陵之裝,學人寫曉江風便圖以送。揆有數月之間,蹊桃初綻,瞻望旋旌。弘仁。」此圖現藏安徽省博物館,後有石濤、吳羲、程守、許楚等四家長跋。

康熙元年(1662)年,弘仁大部分時間仍在歙縣。春三月,他畫了《宋人畫意圖冊》。秋,又為休寧縣的汪如(字無波)畫了《桐阜圖》卷。此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冬月,他又在介石書堂畫了一套冊頁,共十二頁,現藏廣東省博物館。仲冬,他在澄觀軒畫《秋山詩畫》軸,題:「畫意無多角處嘉,有人搔首望槎椏。黃花別去梅將蕾,且對瓶中玉茗花。壬寅冬種,漸江學人寫于澄觀軒。」

冬十一月,弘仁準備去廬山去,王雄右等人也極力慫恿並幫助準備。出行時,因遇陰雨,在歙縣停留數日,朱眉方、戴本孝、汪度、許楚等名士賦詩為他餞行。

他於十一月自新安出發,不久便到了鄱陽芝山呂旦先家。也許是主人留客,也許是大雪封山,弘仁暫住在呂家,一時沒有急於上山,為主人畫了精心之作《始信峰圖》。

天氣稍暖,弘仁便在王艮陪同下來到廬山,住在雪庵的金輪庵。在廬山,他憑弔了宗炳馺慧遠等人的白蓮社遺蹟,「覺遠公(慧遠)聲影猶在」(王泰徵《漸江和尚傳》)。明末清初的遺民畫家都服膺宗炳的畫論。宗炳、雷次宗以及劉遺民、竺道生等人都曾到廬山,參加過佛理以及《喪服經》、《詩經》等。慧遠曾帶領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廬山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發願往生彌陀淨土(西方佛極樂世界)。弘仁上廬山吊訪其遺蹟,說明他真的對佛家學說產生了興趣。


康熙二年初夏(四月),弘仁下廬山,經鄱陽湖,又回到了呂旦先家。在呂家,他又畫《秋柳孤棹圖》軸。此圖現藏遼寧博物館。

六月十六日,弘仁回到歙縣,先在豐溪吳不炎家留憩旬日。吳家為之接風,放筏西干,賞古法書真跡及宋元名畫,度曲、吹笛、作畫、吟詩。許楚在漸江畫的《石淙舟集圖》上跋文記載了這段時間的趣事。客居金陵的先著(字遷甫)還為此圖寫了一首詩:「月泉吟社舊盟寒,天復遺黎結古歡。何許風流二三子,攜尊吹笛泛西干。」

真是樂極生悲。這一次放舟西干十分愉快,弘仁興起,「不禁解衣」作畫,受了風寒,回到五明寺後,便生了病。「自秋徂冬,感疾不起」。弘仁的精神也不佳,在他的《山水卷》上題曰:「癸卯長夏無聊,寫此小景遣意,漸江弘仁。」癸卯新秋,他在披雲峰下五明寺中又畫了《山水》軸。這披雲峰就是弘仁的五明寺所在地——歙縣練溪右岸山中。這時候離他去世只有幾個月了。

去世前,弘仁曾想去杭州省父祖之墓,又想去蕪湖見一見老友湯燕生。湯燕生和弘仁同鄉,明亡後,隱居於蕪湖東河沿,築「補過齋」,自號黃山樵者,常為弘仁的畫題詞。他工詩文,通六書,精篆籀,弘仁與他也特別親和。如果有時間,弘仁還想入黃山研究性命之學。可惜都沒有實現。

弘仁在康熙二年十二月初八日還畫了最後一套冊頁,去世前一日還畫了三張畫,送給貧家以助其度日。湯燕生《哭漸江師三首》中有一首:「先期一日弄寒煙,乞與貧家度臘錢。索取匡廬峰上屨,濯來寶相寺中泉。」下註:「師未告逝前珠日,猶手作三畫以給貧者。因往寶相寺取浴。浴華,向友人家取游廬山時草屨以去,若將遠行者。」他還要將所蓄圖冊分給同人,共八頁,計《松》、《澗》、《泉》、《池》、《岩》、《石》、《壁》、《岡》。此圖冊中六頁現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艾京斯美術館。最後一頁《岡》上還有一塔。他大概已預感不久將圓寂了,這塔就是他的歸宿。其右上自書:「癸卯嘉平月八日,弘仁為中翁居士寫。」有十四天,他已病了。病前曾說:「墓上種梅為絕勝事,歸臥竹根之日,尚有清香萬斛,濯魄冰壺,何必返魂香也。他生異世,庶不蒸芝菌,滴醴泉,以媚入諂口,其賴此君哉。」「又喃喃佛號不絕。」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弘仁在歙縣五明寺去世,其時為清康熙二年,公元1664年1月19日。

一個多月後,弘仁被葬歙縣西干披雲峰下五明寺附近。這裡曾是唐代詩仙李白訪隱士許宣平之地,太白樓就建在這裡。湯燕生作為弘仁的朋友又是前輩宣讀了誄文,程守為之碑文,王泰徵為之寫傳。湯燕生及其他朋友和從游之弟子們在墓地種梅數十株,以了弘仁生前之心愿。

參考文獻

  1. [1]禪僧還是畫僧?弘仁和尚的一生.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