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魯縣和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魯縣和平鎮,位於開魯縣城西北17公里處,地處新開河南岸,土地以兩河沖積平原為主,有少量沙丘,是以農為主,農牧林結合的經濟類型區。全鎮區域面積46萬畝,其中耕地11.8萬畝,有林地面積8.6萬畝,沙召地約16萬畝。全鎮總戶數7260戶,人口2.8萬人。

和平鎮轄境東西兩側多為丘陵,中部較為平坦。全鎮總面積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3萬畝,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是德都縣以麥豆為主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鎮辦工業有制磚、農機修理廠等。全鎮共轄解放利民、新立、新勝、和安、和平、水田等7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1.02萬人,主要是漢族。鎮政府駐地解放村。[1]

中文名稱: 和平鎮

外文名稱: Heping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

政府駐地: 開魯鎮

電話區號: 0475

郵政區碼: 028000

地理位置: 中國北方

面 積: 98平方公里

人 口: 2.8萬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火車站: 開魯站

車牌代碼: 蒙G

歷史沿革

和平鎮曾隸屬德都縣管轄。位於縣境西南部,訥謨爾河南岸,西與克山縣毗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8公里。

和平鎮駐地原名「16號屯」,為中華民國初年丈放荒地時編排的順序號,即「興字十六號」,隸屬訥河縣第四區管轄。1915年劃歸克山縣管轄,隸屬第三區。1929年3月,劃歸德都設治局管轄,始為第三區,後改為第四區。東北淪陷後,1938年3月,隸屬西和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設置西和區,並為區政府駐地。1949年6月,改為第四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分設和平、四平、太平3個鄉。1958年9月,將德都縣並人北安縣,成立和平人民公社。1959年初,劃入「青山大公社」,設立和平管理區,隸屬北安市管轄。1961年4月,將原和平、四平兩個管理區合併,成立和平公社。1963年9月,撤銷北安市,恢復德都縣,改隸德都縣管轄。1966年9月,將和平公社劃分為和平、四平兩個公社。1984年春,將和平公社改為和平鄉,1985年5月設置和平鎮。德都縣與五大連池市合併後,成為五大連池市的一個鄉鎮

行政區劃

轄永進、永富、小榆樹、核心、育民、公營、小林場、東胡家崗、胡家園子、平安地、西肖家園子、復興、關家堡、炬福、蒼山堡、炬發、西太平、炬星、西三合、八家、新地、光明、大太平莊、小太平莊、鳳凰嶺、南六家子、北六家子、增升、致富、三十家子、五合、增力、後馮家段33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主要是漢族類。

自然資源

和平鎮擁有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林木資源、水利資源及勞動力資源,全部耕地已實現了地上、地下水利雙配套,為發展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優勢。東部、南部耕地多為白五花土壤,適宜玉米、小麥及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西北部鹽鹼內澇地較多,適宜發展水稻生產。

經濟發展

2002年,全鎮糧經作物比例5:5,水稻面積1.7萬畝,第一產業增加值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80元。

1999年,和平鎮自籌資金160萬元,修建了鎮政府通保開線油路,與國道形成聯網;通訊光纜電纜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覆蓋全鎮,交通通訊極為便利。

2003年,和平鎮緊緊抓住該縣建設畜牧產業大縣的機遇,制定了「鞏固養羊業,提高養豬業,大力發展奶牛產業和養鵝業」的畜牧業發展方針,畜牧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現存欄牛1600頭,其中育肥牛存欄420頭,到年末,奶牛存欄可達400頭;羊存欄3.8萬隻,其中小尾寒羊存欄5600隻;生豬存欄2.5萬隻,現有禽類52萬隻,其中白鵝養殖達22萬隻。

2003年,和平鎮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在奶站建設、奶牛養殖、塑鋼門窗加工、沙召生態治理等方面已引資350萬元,完成縣政府下達任務的100%。

社會事業

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9所,教學點3個,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38個;農科站等專業技術組織3個,專業技術人員15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