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拓絲綢之路的鼻祖張騫(侯文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拓絲綢之路的鼻祖張騫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開拓絲綢之路的鼻祖張騫》中國當代作家侯文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開拓絲綢之路的鼻祖張騫

漢武帝所遷使者張騫出使西域堪稱今古傳奇,其義無反顧的豪壯足可跟今天的九天攬月五洋捉鱉媲美,甚至更具傳奇,因為當時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及現今的高度發達。可是張騫敢於探險,敢於研究,敢於發現,敢於創新的壯舉的確非同凡響。他為什麼能夠成功?主要在於他的使命感濃厚、意志力堅強、忠誠度篤真,具備了此三種精神,他才十年功夫磨一劍,最終笑傲朝野。

需要一提的是張騫何許人也?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其品格既堅韌不拔心胸開闊,又能誠信待人,這是其能夠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獲取成功的重要因素,當然其歷史舞台的活動場境同樣不能忽視。文景之治後,政治統一的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給家足,國力充沛,但北方的匈奴則不時紛擾邊境,致使翹楚俊傑張騫脫穎而出,以此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而漢人宿敵北方的匈奴呢?此時老上單于卻殺掉了大月氏國王並將其頭顱做成酒器,月氏人對此自然恨之入骨,雖已西遷,但時刻期盼復仇,並很想有人幫助,這是歸降的匈奴人所言。漢武帝對此興趣非凡,詔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而西域狹義而言,是指新疆一帶,人口總計三十多萬,匈奴已經征服天山南路諸國,稅收諸國糧食羊馬。軍臣單于俘獲張騫所率百餘人使團,將其扣留軟禁,理由是匈奴不許漢使通過自己地域,以此張騫留居匈奴多達十年,並且還給張騫婚配了匈奴女子,且生兒育女;其隨從還剩翻譯堂邑父等人,其餘皆都分散離居。但他沒有喪失節操,矢志不渝,就緣於其三種精神的支柱支配。

一是使命感濃厚。他深知自己是漢朝廷的使節,自己的使命是聯合大月氏,共同出擊匈奴。羈留期間,其不辱使命的責任教誨仍時時迴蕩耳畔,始終沒有忘記自己遵從武帝所給予的使命。瞅准匈奴放鬆警惕的機會,他跟堂邑父逃離了匈奴,輾轉烏孫、大宛、康居等國進入大月氏國境,但此時大月氏卻發生了很大變化,此時的大月氏已經進入鹹水附近另建家園,那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不再想到復仇。

二是意志力堅強。行軍路上,戈壁荒漠,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匱乏。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有時水米不沾,只得靠善射的堂邑父獵殺禽獸充飢,饑寒交迫的隨從或倒斃路途,或身陷冰窟,或葬身黃沙,那是九死一生的難熬折磨,即使交通發達的現在,走趟新疆的辛苦難度大家也當可想而知。

三是忠誠度篤真。在大宛,張騫向大宛國王說明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沿途遭遇以及希望並護送出使大月氏的請求,表示如能返回漢朝,定當送厚禮酬謝。大宛王原本風聞漢朝的富庶,早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他喜出望外。張騫的話更撩撥了他的心弦,於是滿口答應,並熱情款待,派嚮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歸國途經天山南路,但不料卻在羌地又被匈奴扣留年余,後趁匈奴內亂,他帶着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才千辛萬苦逃回長安。

他的心中使命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漢廷和武帝就是自己心中的太陽。雖然最終沒有說服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但張騫抵達了包括回國途徑的大夏、莎車、于闐、鄯善等諸國,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不僅現今中國新疆一帶同內陸的聯繫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後人正是沿着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詳細了解了西域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這些基本內容為《史記·大宛傳》所保存,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此一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其後,張騫第二次奉使西域,這時漢朝業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張騫着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後已經與匈奴發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此為「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同時,張騫也着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意見被漢武帝所採納。

其後,漢朝所派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使者還受到安息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武帝還把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解憂死後,漢又以楚王孫女嫁給烏孫王。解憂的侍者馮鐐深知詩文事理,作為公主使者常持漢節行賞賜於諸國,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從此,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進而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它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繫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和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的 「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 「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起了重大作用。

直到今天,國家所倡導的一帶一路仍然是在借鑑絲綢之路的模式,加強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經濟聯繫,前人張騫能披荊斬棘走通的路,我們肯定會走得更好,因為張騫已經有了成功之路,我們走得會更寬更遠!所以才成了「帶」。[1]

作者簡介

侯文君,山東沂源人,中學退休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