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開封市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坐落於順河回族區理事廳街38號院的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是依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汴京燈籠張彩燈製作技藝而建立的一家民辦博物館[1]。
該博物館布展中原傳統彩燈200多盞,陳列與制燈相關的器物100多件,展示相關民間手工藝品100餘件。
該博物館布展中原傳統彩燈200多盞,陳列與制燈相關的器物100多件,展示相關民間手工藝品100餘件。
彩燈又名花燈、燈籠等,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品,也是人們在喜慶節日寓意吉祥的裝飾品。
中國彩燈已有上千的歷史,最盛時期為唐、宋兩朝。北宋時期,首都東京(今開封)的制燈藝人巧妙運用獸角、翎毛、琉璃、皮革、絲綢等,將燈製成牡丹、蓮荷、曼陀羅等形狀,更有屏風燈、佛塔燈、琉璃燈、綴珠燈、天下太平燈、西瓜燈等。
「汴梁燈籠張」即是制燈藝人中的佼佼者。「汴梁燈籠張」世居開封,為開封着名彩燈製作世家。其第一代先祖張泰全,少年拜師學藝,在書畫及裝裱方面造詣頗深。他將自己的專長與制燈工藝相結合,在對北宋精品彩燈深入研究和繼承的基礎上,將花燈的製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清代製作彩燈的名家。當時官府門前高懸的宮燈彩燈及府內懸掛的各種彩燈,大多出自張泰全之手。
簡介
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十月,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自西安回京途中,經過開封,地方官員為取悅慈禧,指派張家率工匠裝修、布置行宮。據《庚子西狩叢談》記載:「行宮陳設極壯麗,入內瞻仰一周,儼然有內廷氣象。」由此張家名聲大震,被讚譽為「汴梁燈籠張」。
此後,汴京燈籠張歷代傳人均有獨特技藝傳世,尤其以四代、五代燈籠張張弘、張嘉義為慈禧開封行宮做燈[2];六代燈籠張張金漢、王秀菊扎制千手千眼佛燈;七代燈籠張張俊濤、張俊麗創辦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最具代表性。
珍藏品
長期以來,汴京燈籠張彩燈作品都被民間和華僑作為珍藏品,對於展示我國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促進我國民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2008年,汴京燈籠張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視頻
開封市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艱難前行——民辦博物館創辦思路初探(一),搜狐,2018-07-10
- ↑ 隱藏於開封的民辦博物館: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 ,搜狐,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