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三合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開縣三合鎮隸屬於重慶市開縣,(今開州區)三合鎮是撤併鄉鎮,2005年8月區劃調整,併入中和鎮。總人口28873人,其中農業人口28689人,幅員面積47.2平方公里耕地21372.6畝。[1]
中文名稱:重慶市開州區三合鎮
外文名稱: San he town
別 名: 三合場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紅崗、白乳、雙池、當陽、千丘等
政府駐地:重慶市開州區三合鎮
電話區號: 023
郵政區碼: 405414
地理位置:重慶市
面 積: 47.2平方公里
人 口: 28873人
方 言:重慶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三合街道
車牌代碼: 渝F
稱 號:竹蓆之鄉、蠶桑基地
耕 地: 21372.6畝
基本內容
三合鎮位於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三峽移民搬遷大縣——豐都新縣城,是一個新建的新興移民重鎮,是豐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幅員面積78.1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85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居委12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06743多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71人,農業人口26172人),城區面積4.04平方公里,全鎮耕地面積23812.5畝,森林面積 24465畝,森林覆蓋率達21%。
行政區劃
全鎮轄紅崗、白乳、雙池、當陽、千丘、中峰、三家、牌樓、八廟、臥龍、東升、永農、白水、子坪、鎮川、鳳頂、烽火、棗坪、袁坪、大寨村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70個社。總人口28873人,其中農業人口有28689人,幅員面積47.2平方公里,耕地21372.6畝。
人口統計
全鎮總人口28873人,其中農業人口28689人。
社會事業
為改變惡劣的生產條件,鎮黨委、政府組織群眾自出勞力,自籌資金,改田改土,栽草種樹,實施綜合治理,從八九年到九三年,連續幾年受到了國家農業部、四川省委的表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整治三匯水庫來水堰為龍頭,全鎮修防渠堰4條,長4.6公里,整治渠道47條,長44.2公里,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改善群眾的生活,實現兩個「告別」,全鎮干群實幹、苦幹加巧幹,修築公路18條,長110公里,基本上告別了扁擔;在幾個百日戰役中,採取戶、聯戶辦、社、村、聯片辦等多種形式大興人飲工程,興修蓄水池200口,廣大群眾吃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基本上實現了告別水根的目標。基礎建設不斷得到加強,小城鎮建設朝着「交通方便、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具有特色」的方針推進,硬化了映陽街、玉龍街、臥龍街、東升街,修建了農機、農技、企業、廣播電視大樓,建起了郵政局、電訊局、美化了玉龍街,安裝了路燈,全鎮已有10個村通了電話。教育、衛生的設入不斷加大,截止99年底,已對教育投入800萬元,興建了三合初中的教學樓、禮堂、實驗室,修建了鎮小的教學樓、辦公大樓、實驗室、教育宿舍,修建了白水小學教學樓、廚房等配套設施,遷建了衛生院,購買了B超等設施,加大了衛生執法力度,整頓和規範了藥品流通秩序,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廣播電視得到了快速發展,有線電視已達2600戶,覆蓋18個村,70%的社,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經濟發展
199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937.97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1728噸,財政收入1002287元,農民人均產糧408公斤,人均純收入997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人民解放民想,更新觀念,實事求是,根據本鎮實際情況,在全鎮干群中開展了「艱苦創業」、「脫貧致富奔小康」活動,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農村先進實用技術,雙雜種子的應用率已達100%,水稻旱育秧、拋秧、玉米肥求育苗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已廣為群眾接受。大力發展竹業和蠶桑生產,被譽為「竹蓆之鄉」和「蠶桑基地」,年產竹蓆可達20萬張,遠銷東南沿海及上海等地;最高年養蠶3500張,年產蠶70000公斤,產值210萬元。
視頻
張愷到三合鎮調研「三社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