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延安革命紀念館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延安是萬里長征的終點,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是紅色精神的象徵。無產階級革命者們曾經在這西北的黃土地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與國內外敵對勢力展開了艱苦的鬥爭,並最終獲得了勝利。過去曾貧窮荒蕪的延安,如今高樓遍地,黃土地也被綠樹覆蓋,然而延安精神卻沒有絲毫的褪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到這座革命的聖城,重溫過去難忘的歲月。
發展歷史
1950年建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
1971年郭沫若來延參觀時在展館正門上方懸掛着紅色匾牌上寫了館名。
1996年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8年3月起免費開放。
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建築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2016年12月,延安革命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1]
景點特色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延安紅色旅行不可錯過的一站。早在建國初期,延安就建立了革命紀念館,向人們展示在這裡曾經發生過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紀念館在後來數次搬遷和重建,規模越來越大,展品越來越多。
與其他地方的紅色紀念館相比,延安革命紀念館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內容之豐富,能讓參觀者學習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並且對紅色歷史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感悟。走進紀念館的大門,首先就能看到延安時期革命領袖們的群像。
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共有文物三萬多件、歷史照片數千張、書面資料一萬多冊,向公眾展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這裡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中國現當代史研究的學術基地。
在種類繁多的展品中,也不缺乏一些引人注目的「真傢伙」,在展廳里常常可以看到槍械等軍事裝備。這些平常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武器多數都是從敵人手上繳獲而來,又成為了殲滅的人的利器。
西北地區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敵人的重重封鎖讓延安的革命者們不得不自己動手開展生產,以保障生活和戰鬥的物資需求,紀念館中用全比例模型的方式再現了當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景區介紹
館藏文物311在種類繁多的展品中,也不缺乏一些引人注目的「真傢伙」,在展廳里常常可以看到槍械等軍事裝備。這些平常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武器多數都是從敵人手上繳獲而來,又成為了殲滅的人的利器。30件,其中一級文物l34件,二級文物2236件,是全國革命類博物館藏品最多的紀念館之一。藏品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棉紡、石刻、鐵器、手稿、文件、書報雜誌、貨幣、郵票、-等。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劉志丹用過的硯台、皮帶、大衣、馬鞍;謝子長的眼鏡、手槍;紅二十七軍三團政委李赤然用過的公文包;毛澤東贈張明科的手槍;「小米加步槍」的文物組合;邊區參議會議員證;邊區政府紅色大印;李鼎銘的金屬私章和使用的狼皮褥子;中央醫院的出診箱、魏一齋用過的聽診器;延安時期氣象觀測設備;幹部學校的各種印章、教材、筆記、校旗;邊區軍民食用的豆錢錢、米糠、野菜,學習用的樺樹皮、馬蘭紙、自製的樺樹皮飯盒;新華化學廠生產的肥皂;兵工廠製造的武器;邊區銀行印鈔票的油滾、石板、印刷機及印刷紙幣、光華商品代價卷;大生產運動中頒發的獎狀、獎章、紀念證和宣傳材料;毛澤東等人的手稿及著作早期版本、題詞手跡;「四八」烈士遺物;延安時期出版的《新中華報》、《解放日報》、《解放周刊》、《邊區群眾報》等等。其中有許多文物彌足珍貴,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實事求是」石刻:這是l943年毛澤東為中央黨校的題詞。鐫刻在四塊二尺見方的方石上,原嵌於中央黨校禮堂正門上方。1947年胡宗南軍隊進犯延安時,把禮堂全部毀壞。由於黨校師生事先將石刻從牆壁上取出,埋人地下,石刻倖免於難。建國後,延安師範學校在黨校原址上勞動時挖出了石刻,交於延安革命紀念館保存。石日晷:延安自然科學院使用過的計時器,採用當地粗沙石製成,長77厘米。寬41.5厘米,厚l9厘米,呈長方形,石塊上畫一半圓,圓心豎一短棍,棍影隨太陽升落不斷移動,對應於石塊所刻l.12鐘點。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時,埋於地下,1953年出土,交紀念館保存。炕桌:長51厘米,寬37.5厘米,高31.5厘米,黑漆斑駁。l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東征紅軍駐進清澗縣袁家溝,當晚宿於農民白育才家中,毛澤東在此桌上辦公。次日,陝北大雪。2月7日,毛澤東伏案疾書,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毛澤東作詩的「書桌」就是這張小炕桌。毛澤東離開後,房東一直將之作為傳家寶,精心保護ol972年被紀念館從袁家溝征回展出。黃呢大衣:劉志丹烈士遺物。劉志丹在從事兵運工作時,得到這件大衣。後來送給高維嵩,劉志丹犧牲後,高維嵩把它交給母親保存,l953年,他贈送給紀念館。小青馬:毛澤東的座騎標本。鞍轡齊全,栩栩如生。西北局從三邊草地選購回延安,毛澤東的警衛員賀清華在南門外體育場試騎後決定留為毛澤東的座騎。轉戰陝北途中,它是毛澤東的主要代步工具。一次,在部隊未發現敵情的情況下,它機警地把毛澤東馱在山崖隱蔽處,躲過了國民黨飛機的偵察。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後,小青馬作為軍功馬被送到北京動物園飼養。隨着歲數的增大,毛色漸白,成了一匹白馬,1962年衰老而終,馬皮被製成標本。l964年8月,運回延安。據說,它臨終前,頭向中南海方向長嘶三聲,似同主人告別。
在眾多照片中,有一張照片特別能引起人們興趣。那就是新華社副社長石少華拍攝的《毛澤東在延安和兩個小八路親切談話》照片。1964年,毛澤東在北京設便宴招待石少華,談到他的攝影作品,特別問道:「你知道那兩個小八路是誰嗎?他們現在做什麼?」照片中個子高的小八路是張學思的通訊員安定寶,中間個矮的那位叫劉長貴,山西壽陽人,l937年參加紅軍,次年末到延安。1955年轉業到遼寧海城絲綢廠,任武裝部長,l993年因卡車撞倒電纜不幸被擊中而逝世。1939年4月的一天,毛澤東來參加「抗大」3周年紀念大會。上午8時許,毛澤東從乘坐的一輛淺灰色轎車上下來。安定寶和劉長貴跑上前去。毛澤東親切地問:「小同志,你們多大啦?」劉長貴搶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澤東又問:「你們這么小,為什麼參加革命啊?」兩個小八路同聲回答:「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毛澤東很滿意地點了點頭,又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問:「你們來看我,知道我是誰嗎?」「知道,你叫毛主席。」毛澤東笑了:「不對,我不叫毛主席,叫毛澤東。」當得知兩個小八路都沒念過書時,他就在手心上教他們寫「毛澤東」3個字。當時在場的新華社記者石少華便拍下了這一歷史場面,成為反映延安生活的經典作品。
紀念館廣場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平坦開闊,環境幽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園藝花壇四季常青。最為醒目的是廣場正中巍然聳立的毛澤東銅像。銅像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高5米,重約3噸,通高8.15米,基座上銹刻着-總書記子書的「毛澤東在延安」。銅像名為「-遠矚」,毛澤東身着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1997年1日13日,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日落成揭幕。
紀念館門前的王家坪大橋系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一跨大橋,全長205米,美麗高大的紅色主拱圈,宛如一道鋼鐵長虹,橫跨兩岸,是全省同類橋樑中跨徑最大的一座,同紀念館莊嚴的氛圍相互映襯,構成一道歷史與現代相交融的綺麗景觀,大橋是延河上最大的一座現代化橋樑。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每位來延參觀、考察、旅遊者必到之處。l989年,-總書記參觀紀念館,饒有興趣地觀看了該館舉辦的《陝甘寧邊區貨幣和郵票專題展覽》。正如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該館參觀時所言:「一個黨史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課書。」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最為生動的教材,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陳列館舍先後四次重建,2006年4月,延安革命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一號工程」重建,2009年8月落成的新館,是中宣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一號工程」之核心項目,其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陳列展出面積1.43萬平方米,廣場面積3.8萬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餘件,歷史照片1400餘張。2009年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建築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2]
主要景點
毛澤東銅像
紀念館前廣場,面積2.7萬平方米,廣場正中巍然聳立毛澤東青銅像。周圍花壇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龍爪槐等名貴花草,花木。花壇前有7000多平方米的草坪,兩側有柏樹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八個大字。
革命文物紀念館
紀念館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館內分6個展廳,展出面積3240平方米。館內展出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再現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當年在延安的光輝業績。是一座陳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延安地區革命鬥爭史的紀念館,主要宣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 整個紀念館外觀樸素大方,結構緊湊,高大宏偉,具有傳統的民族風格。
歷史照片
館內展出革命歷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餘件,歷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這些資料為我們學習中國革命史,研究陝甘寧邊區革命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在表演大廳內為遊客表演舞蹈在紀念館內設置的聽歌台,參觀者在隔間內,可免費收聽流行於延安的革命傳統歌曲和陝北民歌。
毛澤東銅像
毛澤東銅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總高為8.15米,底座上鐫刻着江澤民題寫的「毛澤東在延安」六個金色大字。 銅像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於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日落成揭幕;[3]
景點地址
延安市王家坪聖地路1號
諮詢電話
0911-821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