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州騎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州騎樓
圖片來自luoow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騎樓,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廣州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最為壯觀。新亞大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酒店等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代表。

特色

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台以下的牆面或檐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主要採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山花和樓身的設計大多直接具有古羅馬的裝飾特徵,如羅馬柱、捲曲花紋等,但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比如牆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築特色的是在西關大屋中常見的滿洲窗———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方形窗。頂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國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頂。

東山騎樓形成年代比西關騎樓略晚,更趨於現代化,也更加簡潔。比如說羅馬柱變為簡單的方柱、圓柱,細石米牆代替了清水磚牆,幾何圖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東山騎樓最為獨特之處,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美觀而且實用。

各種風格的騎樓有:

  • 仿哥特式 例子:愛群大酒店、北京路新華書店。
  • 南洋式 例子:文明路186號。
  • 古羅馬券廊式 例子:新華大酒店
  • 仿巴洛克式 例子:萬福路114號。
  • 中國傳統式 例子:德政南路139號,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廣州起義路等也有少數剩餘。
  • 現代式 現代式騎樓大多建於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在各個方面都與傳統的騎樓有很大差別,顯得簡潔明快、趨於實用主義。

廣州騎樓是規劃發展的產物,而特點在於每條騎樓街、每棟騎樓都非千篇一律,特別是水刷石裝飾各不相同。騎樓寬高比、寬深比都符合黃金分割律。騎樓的高度、深度和馬路寬度也是相對應的,例如人民路是市內最寬的馬路,其兩邊騎樓的高度、深度也同樣最高最深。

緣起與發展

關於廣州騎樓的來源,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騎樓是越族先民「干欄」建築的遺韻,根據嶺南地區濕熱多雨的氣候,結合商業經營的需要發展而來。另一種說法認為騎樓是廣東人將西方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更有觀點認為,「廣州「十三行」的商業建築已經可以說是近代騎樓建築的雛型,廣州是中國近代騎樓街的發祥地」[1]。廣州騎樓作為廣州的一個符號,充分地體現了廣州的商城特色。

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23年國民政府為治理廣州市所頒布的《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細則的第十四、十五條款中[2],被稱作「有腳騎樓」。在1931年《修正取締建築章程》中,將「有腳騎樓」簡化為「騎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