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進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進之
康進之《李逵負荊》
出生 中國山東
國籍 中國
職業 元代戲曲作家
知名作品 《李逵負荊》

人物簡介

康進之 元代戲曲作家。棣州(今山東惠民)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後世人評價他是"豪放激越"的"本色派"作家,元代鍾嗣成。作雜劇兩種:《黑旋風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負荊》,今存《李逵負荊》一劇。 《錄鬼簿》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史載康進之作雜劇兩種:《黑旋風老收心》與《李逵負荊》,如今只留下《李逵負荊》一劇。在當時十分流行,如賈仲明為其作為的【凌波仙】弔詞雲:"編《老收心》李黑廝,《負荊》是小斧頭兒。行於世,寫上紙,費騷人和曲填詞"。

康進之是在惠民"曲山藝海"中長大的,他常與社會下層藝人往來,是一位不肯同統治者合作的"賢人" ,對民眾疾苦卻十分同情。《李逵負荊》寫酒店店主的女兒滿堂嬌被冒充宋江魯智深的惡棍搶去,同宋、魯一起下山找人對質,真相大白後,李逵負荊請罪,宋江即命李逵清除兩個惡棍,將功折罪。李逵是深受觀眾喜愛的戲劇人物,在康進之筆下,李逵天真爛漫,淳樸爽直,愛憎分明,見義勇為,胸懷坦蕩,疾惡如仇,他還深深熱愛着梁山泊的一草一木。戲中寫李逵下山踏青遊玩就十分生動:「和風漸起,暮雨初收。俺則見楊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釣魚舟。更和這碧粼粼春水波紋縐,有往來社燕,遠近沙鷗。」「人道我梁山泊無有景致,俺打那廝的嘴。」雖然此時李逵的性格還未最後定型,但已經十分可愛,明代戲曲家孟稱舜評康進之為"曲語句工當行,手筆絕高絕者"。後來元劇研究者都以康進之為"詞林之英傑",而讚譽《李逵負荊》是元代水滸戲中最優秀的作品。

作品鑑賞

《李逵負荊》,正名作《梁山泊李逵負荊》,又作《梁山泊黑旋風負荊》,是現存元代雜劇水滸戲中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其內容情節與《水滸傳》第七十三回下半章的故事,大致相同。全劇寫宋剛和魯智恩這兩個歹徒,冒充梁山英雄宋江魯智深,拐走梁山附近杏花莊酒店主人王林女兒滿堂嬌。正逢清明時節梁山泊放假,李逵下山踏青,到酒店飲酒,聽了王林的哭訴,怒火滿腔,回到山上斥責和嘲弄宋江,大鬧忠義堂,欲砍杏黃旗。後經下山到酒店找王林質對,才知是兩個歹徒假冒宋江魯智深作惡。李逵明白了真相後,悔恨莫及,並知錯改錯,向宋江負荊請罪。恰好兩個歹徒送滿堂嬌回門,王林上山報信,宋江李逵下山捉拿歹徒,為民除害,搭救了王林父女。全劇在慶功聲中結束。

劇情發展雖然建立在誤會的基礎上,卻符合李逵性格魯莽剛直的特點。正是通過李逵維護梁山泊名聲的行動,展現了梁山義軍和人民的血肉關係。作者還善於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如李逵下山時的賞景、背詩,寄託了他對山寨的感情;下山對質時急如星火,生怕宋江等二人不肯前去;負荊請罪時,既羞愧又裝傻裝呆,希望得到寬恕;懲辦惡棍時又是勇猛果敢。這些描寫,不僅具體表現了李逵嫉惡如仇、豪爽天真的性格,還加強了劇本的喜劇色彩。全劇曲詞豪放,曲白生動。明代戲曲家孟稱舜評為"曲語句工當行,手筆絕高絕者"。歷來元劇研究者都以為它是元代水滸戲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論者也有認為本劇寫李逵下山時一路賞景追逐水流桃花的較細緻的刻畫,負荊前一度想到自盡的描寫,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他魯莽、輕信,卻又直率而勇於認錯。這一切都出自對梁山義軍的忠誠,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這是一場由誤會造成的戲劇故事,劇情並不複雜、曲折,但卻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頌揚了梁山英雄熱愛人民、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正義行為,揭示了梁山起義軍和人民群眾魚水相依的親密關係。體現了封建社會裡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願望和理想。《李逵負荊》所表達的這一深刻的主題,主要靠李逵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來的。

元雜劇

簡介

元代的戲劇叫元雜劇。元雜劇不僅是一種成熟的高級戲劇形態,還因其最富於時代特色,最具有藝術獨創性,而被視為一代文學的主流。元雜劇最初以大都(今北京) 為中心,流行於北方。元滅南宋後,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劇種。元代的劇壇,群星璀燦、名作如雲。

藝術價值

元雜劇得以呈一代之盛,藝術發展和社會現實從兩個方面提供了契機。從藝術的自身發展來看,戲劇經過漫長的孕育和遲緩的流程,已經有了很厚實的積累,在內部結構和外在表現上都達到了成熟。恰恰此時的傳統詩文,在經歷了唐宋鼎盛與輝煌之後,走向衰微。在有才華的藝術家眼裡,劇壇藝苑是一塊等待他們去耕耘的新土地。從社會現實方面來看,元蒙統治者廢除科舉制度,不僅斷絕了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們貶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於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這些修養頗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會底層。在疏遠經史,冷淡詩文的無可奈何之中,他們只有到勾欄瓦捨去打發光陰、去尋求生路。新興的元雜劇意外地獲得一批又一批的專業創作者。他們有一個以"書會"為名的行業性組織,加入書會的劇作家,稱為"書會先生"。這些落魄文人在團體內,又合作又競爭,共同創造着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與從前的偏於抒發主觀心緒意趣的詩詞不同,元雜劇以廣泛反映社會為已任。顯然,這是由於作家們長期生活於閭巷村坊,對現實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緣故。

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四折,是四個情節的段落,像做文章講究起承傳合一樣。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這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序幕"。元雜劇在藝術上是以歌唱為主、結合說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聯成一個套曲。全套只押一個韻,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這種"一人主唱"可以極大地發揮歌唱藝術的特長,酣暢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參軍戲傳統的影響,常常插科打諢,富於幽默趣味。將音樂結構與戲劇結構統一起來,達到體制上的規整,這表明元雜劇的藝術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盤點中國戲曲5大古典喜劇,看看你知道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