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庚子俄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庚子俄難
圖片來自sohu

庚子俄難是指1900年7月17日至21日,在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俄羅斯帝國義和團破壞東清鐵路為藉口,對海蘭泡清朝管轄下的江東六十四屯兩地中國居民進行的大屠殺,共造成約7000名中國無辜居民死亡。庚子俄難的稱呼來源自周繼功的《庚子俄難》一文,該文被收錄於《璦琿縣誌·第八卷》。因1900年是農曆庚子年,所以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慘案被合稱為庚子俄難。兩次慘案屬沙俄和蘇聯割占中國領土的其中一頁。

自1858年《璦琿條約》簽訂後,海蘭泡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版圖。江東六十四屯雖然保留了中國居民的永久居留權清政府[1] 對居民的管轄權,但清朝並無此地的主權。早期由於俄國移民對於當地中國居民的經濟依賴,雙方尚能融洽相處。但隨着俄國移民的增加以及俄方對江東六十四屯地區的不斷蠶食,激化了雙方的矛盾,致使衝突不斷。最終,俄國以黑龍江事件為導火索,在兩地進行屠殺,釀成慘案。

江東六十四屯概況

江東六十四屯位於精里奇江口南至孫吳縣霍爾默津屯對岸,黑龍江左岸地帶,南北約140里,東西約80里,《黑龍江志稿》記載為長180里,寬90里;《清史稿》記載為南北140里,東西50里至70里;《北徼紀游》記載為方200里,本文依據《璦琿縣誌·卷八》的記載。由康熙年間征討沙俄的雅克薩之戰設立的軍屯點發展而來。此外,史料中還有「二十八屯」、「三十餘屯」、「四十三屯」、「四十八屯」等不同記載。《西巡本末大事記》作二十八屯;咸豐七年奕山奏摺作三十餘屯;《黑龍江述略》作四十三屯;《北徼紀游》和《清史稿》均作四十八屯。因有64個村莊又地處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愛輝鎮)江東,故名江東六十四屯。江東六十四屯開發較早,土地肥沃,每年收成較江右土地多一倍有餘。《璦琿條約》簽訂前,該地歸屬璦琿副都統管轄,屯中居民均被編入八旗。據1881年俄國當局統計,當地居民共14000人,其中漢族8600人,滿族4500人,達斡爾族900人,共1266戶。其中漢族散居於江東六十四屯各處,多數為山東和山西兩省的移民。滿族和達斡爾族居民與漢族居民在語言、服裝和風俗習慣上基本相同。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採金業和商業,與海蘭泡和璦琿聯繫密切。在慘案發生前,據估計,江東六十四屯居民增加至35000人,其中居民2萬人《璦琿縣誌·卷五》作7000餘人,卷八作萬餘人,薛銜天認為這顯然不是江東六十四屯慘案發生前居民的最大數字。流動人口15000人。

慘案發生前兩地情況

1858年5月28日,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條約》,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即外東北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劃歸俄國,僅在江東六十四屯地區保留了中國居民的永久居留權和清政府對居民的管轄權,在1860年11月14日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又重申了這一規定,但《璦琿條約》未對江東六十四屯地區的界限做出明確的規定,從而為日後的爭端埋下了隱患。

《璦琿條約》簽訂後,沙俄加快了向黑龍江左岸流域移民的速度,但由於初期移民主要是為了滿足軍事占領的需要,所以移民以哥薩克和退役士兵為主,農民所占比例很小。移民不但不能為駐軍提供給養,並且他們的口糧需要從遙遠的伊爾庫茨克運輸而來。而江東六十四屯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的優勢,自然成為了沙俄移民廉價的給養供應地。1900年6月29日,沙俄阿穆爾軍區司令康斯坦丁·格里布斯基的公告也指出:我布拉戈維申斯克居民的大部分非技術勞役均由華人承擔,他們供應我居民種種食品,甚至幫助操持家務,理應受法律保護。正是由於這種經濟上的依存關係,沙俄當局才在一段時期內允許兩地內的中國人生存和發展。

海蘭泡概況

海蘭泡位於精奇里江口西岸和黑龍江北岸交界處,與黑河市隔江相望,其名稱源自於「哈喇泊」,意為黑泡子或者黑河。早在《璦琿條約》簽訂之前,俄國人便自貝加爾湖以東一帶沿江順流而下,滲透至黑龍江流域。1856年,沙俄哥薩克在海蘭泡建立了最初的軍事哨所和移民據點,名為烏斯特-結雅斯基(意為結雅河口之村)。次年,升級為一級居民點,稱烏斯特-結雅斯卡亞。《璦琿條約》簽訂後,海蘭泡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版圖,改名為布拉戈維申斯克(意為報喜城)。同年12月20日,被指定成為俄羅斯帝國阿穆爾州首府,成為當地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中心。1894年,海蘭泡人口約2萬人,1900年,增至4萬人,其中中國人占萬人以上,長期居住者幾千人,多數從事經商和為俄國人做工,部分在後結雅斯克淘金,部分從事農業活動。以山東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人數最多,少數來自於直隸廣東等其他省份。

參考文獻

  1. 清政府,f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