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廟首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廟首鎮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西鄉片中心地帶,1992年撤鄉並鎮,祥雲併入廟首鎮,當時下轄17個村。2004年按照縣委統一要求,進行了村級區域規模調整,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官網信息顯示,調整後,下轄6個行政村,76個村民組。 廟首鎮位於旌德縣的西南部,距縣城24公里,地處東經1180 25 18",北緯300 1427"之間。205國道線穿鎮而過。與黃山相距50公里、九華山150公里、太平湖20公里、江澤民祖居地江村6公里。2017年,廟首鎮行政區域面積9410公頃,常住人口12009人。[1]

中文名稱: 廟首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

面 積: 9410公頃

人 口: 12009人(2017年)

經濟概況

全鎮土地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85%,其中有林山場10.8萬畝,木材蓄積量53.8萬立方,毛竹76萬根,年茶葉產量105噸,優質茶76噸,祥雲「天山真香」茶葉獲國家金質獎。全縣7大產業化工程,廟首占5項(優質糧油、竺麻、茶葉、木竹、中國肉牛一號),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其中天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獲全國茶葉標準化生產綜合示範區示範單位,麻業公司是全國同行業50強,4000多畝省立項投資的優質麻園基地着落該鎮,目前即將投入運行。以木材為加工原料的源豐公司是該鎮產業化龍頭企業。苧麻、林業和茶葉是該鎮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經濟正在迅速發展,個體工商民營企業達300餘家,第三產業方興未艾。新開發的祥雲生態旅遊景區有其獨特的小氣候,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譽,是居家休閒度假的最佳場所。廟首區位優勢明顯,民風淳樸,政策環境、治安環境,人文環境優良.集鎮建設是全省百家試點鎮,綜治工作,是全省社區矯正試點鎮.

農業經濟

該鎮土地資源豐富,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官網信息顯示,全鎮有耕地面積15255畝,水田8490畝,有林面積10萬畝,木材蓄積量5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5%,其中有林山場10.8萬畝,木材蓄積量53.8萬立方,毛竹76萬根,年茶葉產量105噸,優質茶76噸,有苧麻基地3000畝,年產麻700餘噸;有茶園3000畝,年產茶130噸,其中「天山真香」名茶(祥雲「天山真香」茶葉獲國家金質獎)產量達5.5噸。該鎮的農業經濟主要以麻、茶、林三大特色主導產業為主。200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152元。

工業經濟

該鎮主要以本地資源加工為主,有麻業公司、興旺纖維、源豐木業、九龍竹器等16個工業企業。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585萬元。全縣7大產業化工程,廟首占5項(優質糧油、苧麻、茶葉、木竹、中國肉牛一號),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其中天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獲全國茶葉標準化生產綜合示範區示範單位,麻業公司是全國同行業50強,4000多畝省立項投資的優質麻園基地着落該鎮並投入運行。以木材為加工原料的源豐公司是該鎮三大支柱產業,工業經濟正在迅速發展,個體共商民營企業達300餘家,第三產業方興未艾。

經濟建設

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農一體化生產。農業的內涵得到了拓寬和延伸,農業的鏈條通過延伸更加完整,農業領域通過拓寬,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

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城市中有農業,農村鄉鎮有工業的協調布局,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的優勢互補,有利於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互動和組合,推進農村鄉鎮建設。

突破了傳統農業部門分割管理交叉,服務落後的局限性,實現了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權責一致,上下貫通的管理和服務體系。

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現代管理手段的運用。

人文歷史

呂從慶(824—921)字世膺,號豐溪漁叟,唐末五代詩人,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隨祖父旅宦至金陵(今江蘇南京),約廣明元年(880)避亂舉家遷徙至歙縣(今安徽歙縣),最終定居旌德縣(今安徽旌德縣)豐溪,自號「豐溪漁叟」,常以陶淵明自比,詩風亦類淵明。呂從慶出身書香世家,置身於風雨飄搖的唐末亂世,常以「安史之亂」中忠貞報國、不畏犧牲的張巡為楷模,希望能夠挽社稷於水火。安史之亂時,張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功績昭示天下,這一年,呂從慶24歲,正是滿腔熱水的年紀。怎奈唐王朝已經走到落日餘暉的境地,戰亂四起,報國無門的呂從慶為躲避戰亂一次次搬家。當他來到今天這塊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的時候,他的腳步停了下來,他厭倦了中原的動盪不安,他在這裡找到了能夠讓心靈寧靜下來的樂土。當然,他也把他的偶像張巡帶到了這裡,呂氏家族在這裡牽頭建立了一座紀念張巡的忠烈廟,隨着時間推移這裡又建立起了很多其他寺廟,但因張巡氣節最高,最受推崇,張巡廟乃「眾廟之首」,所以廟首之名也就順應而生了。呂氏後人世代推崇張巡的忠義精神,耕讀傳家,積極入仕,到了清代厚積薄發,湧現了一大批呂氏名人。欽點父子翰林就有三對,分別是呂光亨與呂兆麟、呂賢基與呂錦文、呂朝瑞與呂佩芬。其中曾官至工部左侍郎的呂賢基更是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在軍事上最早的帶路人,與李鴻章之間有過一段頗有趣味的往事。1853年(咸豐三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占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李鴻章慫恿工部左侍郎呂賢基上奏,並代為捉刀連夜趕寫奏章。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團練大臣,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對李說:「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於是,他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5月首次與太平軍交戰於和州裕溪口。次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由王茂蔭舉薦,回鄉辦團練。李家父子的團練「整齊皆可用」。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呂賢基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捻軍作戰。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為他今後一步步成為晚清最著名的軍政重臣奠定了基礎。呂碧城(1883~1943),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寶蓮居士。安徽旌德縣廟首鎮人。她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被贊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與秋瑾被稱為「女子雙俠」。

黨政建設

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探索建立民主、開放、規範的村務決策機制,合理配置決策權力,明確界定各方職責,科學規範決策程序,進一步增強村務決策的透明度,全面落實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有力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逐步實現村務決策、村務管理的民主化、規範化、法制化,為新鄉鎮全面小康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凝聚群眾力量,營造和諧環境。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村黨組織在村級組織「五權一體」民主管理運行機制中處於領導核心地位,「五權」的行使必須在黨組織的領導、組織、協調下進行。

堅持依法辦事。在《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範圍內,依法正確行使權利,認真履行職責。

堅持分工協作。遵循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內在的權利分配與制衡的基本規律,合理劃分各基層組織的權力和職責,形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權力構架。

堅持依靠群眾。建立村民自治機制,使基層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使每位村民都參與到村務決策中來。

有關要求

加強組織領導。村級組織「五權一體」民主管理運行機制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機制創新,各村黨組織要高度重視,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各村要結合自身實際,大膽創新,及時發現和解決運行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總結好的作法和經驗,確保村級組織「五權一體」民主管理運行機制紮實深入開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強化宣傳引導。各村黨組織要充分利用會議、專欄、板報、櫥窗、流動黨校及廣播電視等渠道大力宣傳「五權一體」民主管理運行機制,讓群眾充分知曉,進一步增強幹群的民主意識,調動群眾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

建立保障制度。為確保「五權一體」民主管理運行機制落到實處,各村要建立提案審議制度、執行方案審查制度、執行情況定期匯報制度和民主監督小組工作職責等。同時,各村在推行過程中,要與「說事」制度,黨務、村務公開和「五卡工作制」相結合,使村級事務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

旅遊信息

該鎮成立了祥雲生態旅遊公司,編制了《祥雲生態旅遊整體規劃》,年接待能力在8000—10000人次。新開發的祥雲生態旅遊景區有獨特的小氣候,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譽,是居家休閒度假的最佳場所。

視頻

廟首鎮的宣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