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廟會(麼蘭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廟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廟會》中國當代作家麼蘭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廟會

村莊地處黃河故道旁,是一個並不繁華的地方,土地廟是獨特的風韻,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廟會,都要唱上三、五天的大戲,不分男女老少都來趕會,土名叫「逛廟」,但其中女子最多。

廟會的前幾天就搭戲台子,選一處臨街寬敞的地方,最好選一個靠土坑的地點,為搭戲台村里組織十幾個人,搭台子和看守戲台維持秩序,他們都是村裡的頭面人,搭台看台有工資,所以這些人以此引為自豪。戲台子周遭用木杆子綁起來,四邊圍上布,上邊搭上席棚,下點小雨不要緊,搭戲台十幾個人就要兩三天的時間,戲台搭好後,人們高興的相互轉告:「戲台子搭好了」。會前的一兩天,為看戲各家忙着接親喚友,好不熱鬧,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光,有一個很好的民謠:大槐樹、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台,人家的閨女來看戲,咱的閨女咋不來……

開戲那天,戲台前擠滿了人,小商販也在戲台旁支起了攤,大到賣飯、炸果子,小到賣花生、瓜子、水果糖,琳琅滿目,讓人感受到傳統廟會的魅力。

這時,東家的女兒長大了,西家的男孩也該成親了,說媒的就走上門來,約定兩家父母在戲台下相看,也有隻通知男方的,不告訴女家,這叫「偷看」,比較自由,成不成沒關係,反正那家的姑娘也不知道。所以,看戲的姑娘個個打扮得漂亮,穿着新衣裳,劉海剪的齊整,辮子扎的一絲不亂,紅頭繩紮上紅辮根、綠辮梢、花發卡,走起路來像戲子,吃起瓜子頭不歪、眼不斜的,溫文爾雅,神聖不可侵犯,以求得到人的欣賞。那些新媳婦也打扮的利利索索,在戲台下邊亮相,博得街坊鄰里給個好品評,誰的模樣俊俏,誰的穿着得體。

開戲前,人們坐在一起彼此談着家常,說着趣事,誰家的婆婆外待媳婦了,誰家的公公好耍酒瘋了,誰家的姑娘剛出嫁一年就添了個大胖小子,誰家的兒子十五六就定親了,一個個說的津津有味,說到興奮處眉飛色舞,溫暖而又親切。

有的家庭幾個女兒,親姊妹難得相聚,誰有誰家的事,且有一大群孩子,沒有功夫相互探訪,借廟會相聚,真是大好的時機。相見之下,綿綿舊情不知從何說起,心中又驚又喜,過了一袋煙的功夫才從昏昏恍恍中過來,打開話匣子「你咋來的?或是:孩子都來了嗎?這只是客套的外表,心中早已溝通了前緣。

戲還沒唱,就來了許多事情,鑼鼓一響就壓住了台子,台下人山人海,搭戲台的也真會找地方,選了一個大土坑在台前,台子就抬高了,看戲的坐在坑中誰也擋不住誰的視線,這坑有二畝大,觀眾注目台上戲子的扮相,台邊一幅醒目的對聯道出了真實的場景:台上人,台下人,鑼鼓響,人看人。台上眼,台下眼,眼對眼,心動心。

真看戲的沒多少,場子周邊的人交頭接耳,笑語連天,哪是來看戲的,他們的喧鬧比鑼鼓還響,台上出來一個穿紅的,走進一個掛綠的,只看見搖搖擺擺的出入,別的啥也不知道,不用說唱的好壞,就連戲詞也聽不清,只能看到掛鬍子的演員在張嘴,坤角男角都鬧不准,有了看了幾場戲,連一台戲名也說不上來,只記住一個花臉拿刀比比劃劃,一個白臉舉槍亂扎一陣。

台上的戲子,似乎怕遠處的聽不見唱,拚命的扯開嗓門也壓不住喧鬧聲,有的人早忘了是在看戲,隨意的說長道短,有些遠親熟人平常一年也見不着,今天在戲台下看到了,哪能不打招呼,便老哥、二嫂的招呼起來,這戲外戲比台上還熱乎。

如今,村莊還有着傳統的廟會日,但再不唱戲了,沒有了往日的熱鬧,樸素的鄉情消失了,經濟振興的時代,人們臉上洋溢的是慶幸與滿足,丟失的是些許的傳統遺憾。在我心目中往日的廟會永遠不會改變,希望能夠一直保持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的追求,讓心靈永遠充滿美好時光的情懷與樂趣。

回首過去,古廟會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雖然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充斥着鄉村,然而想起舊事,心中就會湧起一股暖流,廟會的日子已成為了我的寶貴財富,讓我終身難忘。但廟會唱戲的點滴片段,仍占據着心房的一隅,是多麼令人回望的念想。[1]

作者簡介

麼蘭成,冠縣東古城鎮李才村人,中共黨員,退役軍人,農民,文學愛好者,詩歌 散文 曾在國內多家平台和紙刊發表,曾獲得全國詩歌徵文優秀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