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瀑布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廬山瀑布群 |
古人云:「泰岱青松,華岳摩嶺,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 據考證,廬山之名,早在周朝就有了。古人對千里平川上竟突兀出一廬山瀑布群座如此高聳秀美的廬山,山上又有眾多的瀑布溪流,曾感到迷惑不解。於是,就編了許多神話故事,來解釋廬山及其泉瀑的來歷,其中秦始皇趕山塞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基本內容
中文名:廬山瀑布群
贊 詩:《題廬山瀑布》
淵 源:周朝
傳 說:秦始皇趕山塞海
基本內容
古人云:「泰岱青松,華岳摩嶺, 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
據考證,廬山之名,早在周朝就有了。古人對千里平川上竟突兀出一座如此高聳秀美的廬山,山上又有眾多的 瀑布溪流,曾感到迷惑不解。於是,就編了許多神話故事,來解釋廬山及其泉瀑的來歷,其中秦始皇趕山塞 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 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朋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只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 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 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只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了了,變成了 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杆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廬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詩人張九齡在湖口望廬山瀑布,便吟詩一首,流傳至今。詩曰: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廬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 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 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王家坡雙瀑和玉簾泉瀑布等。
三疊泉瀑布
「五老峰北磋峨巔,龍泉三迭來自天。」這裡所指的便是廬山瀑布群中最為壯觀的三疊泉瀑布了。
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在《紀游集》中,曾遼樣描寫三疊泉:「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三疊泉瀑布素稱「廬山第一奇觀」,故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然而,三疊泉瀑布的發現,在廬山眾多的瀑布中,是比較晚的。直至 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一個砍樵人發現,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 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之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親自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仍然感到非常惋惜,不禁嘆曰:「未能一其下以快心目。」更令人遺憾的是曾寫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太白讀書堂中隱居我年,而太白讀書堂就在屏風迭上,屏風迭下便是三疊泉瀑布跌落的九迭谷,然而,李白卻一直沒有發現,否則又該留下傳世之傑作了。
遊人前去觀賞三疊泉瀑布,既可以由 牯嶺街至五老峰傍的「 青蓮寺茶場」,再循澗至屏風迭,由上向下俯視三疊泉瀑布,亦可從五老峰山麓的 東風鄉帥家村,涉行10餘里山徑澗溪,過玉川門,再登鐵壁峰,直至懸崖僻徑的塘塍纖,由下向上仰觀三疊泉瀑布。當然,俯視使人有凌虛而飄飄然之感,仰觀則具有氣勢磅礴之豪壯感。遊客於鐵壁峰昂首遙望,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宛若白鷺群飛,雪浪翻流,又如鮫綃萬幅,抖懸長空,萬斛明珠,九天拋灑。遠踞數十步外山崖之上的觀瀑者,目睹此景,雖衣履臉發為谷風吹落的水霧盡濕,仍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亦許他們想品評一番,然瀑布轟然落潭之聲,使對坐說話,語不相聞。轉眼之間,瀑布又經兩次摺疊,直瀉谷底之龍潭中,出龍潭後,水流沿山澗繼續流向下游山壑之中。描寫三疊泉瀑布之美的遊記文字甚多,而以清嘉靖年間進士王世懋的《游五老三疊開先瀑部記》最為着名。其文寫道:
「澗逐山止,而三疊泉從山南最高處冉冉旋空而降。初級如雲如絮, 噴薄吞吐,流注大盤石上,水石衝激,乃始瀠洄作態,珠迸玉碎。復注二級石上,匯為巨流,懸崖直下龍潭;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散入山足, 森然四垂,涌若沸湯,奔若跳鷺,其聲則蘊隆之候,風掀電馳,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又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真天下第一偉觀也。······」
的確,那飛流而下的三疊泉瀑布,前來觀賞的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流連忘返。
詩人歌詠三疊泉瀑布的佳作,更是不勝枚舉。「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去與雲連。幾人競裳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自宋以來,詩家名流,競相前來觀瀑,留下多少吟詠三疊泉的詩篇!有雲「激石成三疊,驅雲到四溟」的,有雲「無人知此勝,來往 水精靈」的。劉過的《三疊泉歌》作了這樣的描寫:「初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散為飛(P60)輕煙,垂似銀絲貫珠玉。隨風變態盡難名,觀者同駭心與目······我欲攬之作玉虹,笑騎揮斥繞太空,窮源直到天河東。」它寫出了三疊泉的勝狀,讀來令人遐想無窮。相比之下,宋代詩人 白玉蟾的《三疊泉》長詩,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詳細地描寫出了三疊泉瀑布的磅礴氣勢,其詩曰:
緣溪深入桃花塢,紫霞隱隱幽禽語。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落日銜山紅影濕,冷雲抱石蒼崖古。
激回澗底散冰花,噴上松梢飄雪樓。
點點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搗藥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
廣寒殿上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
瓊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織女。
初疑魚鱉謁龍門,復恐星辰會牛渚。
欲尋當下點額蛟,但見天上拉腸鼠。
溶溶浸濕一潭霜,滴滴結凍千年乳。
月照神珠灑翠麟,風吹天粟沾蒼虎。
瑤虹界碧翻地軸,鐵馬盤渦卷天宇。
······
元代詩人兼書畫家趙孟頫作《水簾泉詩》,更描述了三疊泉瀑布的月夜之美景,讀來感到充滿詩情畫意: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
新月如簾鈎,遙遙掛碧空。
遊覽三疊泉,還可觀賞九疊屏。九疊屏又名屏風疊,因山如屏風,九疊而成得其名,又因鐵色壁立,似裂雲制錦,故稱之為屏風疊盡。當年李白曾隱居於此,如他所云的那樣:「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的確,「匡山雲錦九疊之勝神所棲,界天絕壁云為梯」。
在距三疊泉瀑布數里,有一澗名「相思澗」,相傳漢武帝下長江,登匡廬,曾臨澗築「羽章館」。此後,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女李女貞來此修道,大詩人李白在宋女貞來廬山修道時,曾感慨賦詩曰:「羨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策玉鞭。」後來,李女貞在相思澗傍的詠真洞中,修煉成仙,便騎鶴而去,至今仍流傳着關於詠真洞天的神話,遊人還可在深澗的一塊大石頭上看到「詠真洞天」四個大字。
從三疊泉瀑布的觀瀑亭處,繞道下行,可尋覓 觀音洞,洞旁鐫有鄧旭所書「 竹影疑蹤」四字。相傳此處是仙人洞內的竹林寺後門。自從竹林寺隱去後,多少人只見其影而不見其門。其中有一個砍樵人,無意中發現了一片竹葉沿山泉逆流而上,感到非常驚奇,於是便追蹤溯源而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刻有「竹影疑蹤」四字的洞中。進入洞中,他看完和尚走了一盤棋,出洞後,便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家,方知「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了。
開先瀑布
古人云:「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秀峰,坐落在廬山南麓的 星子縣境內, 千岩競秀, 萬壑爭流,景色十分迷人。秀峰之美,在於瀑秀、潭秀、峽秀、水秀,諸秀匯聚,各施其妍。從歸宗寺驅車5公里,便可至秀峰風景區。
所謂秀峰,實際上是香爐、雙劍、文殊、鶴鳴、獅子、龜背、姊妹諸峰的總稱。着名的廬山 開先瀑布就在鶴鳴、龜背二峰之間,它是同源異流的東西兩瀑。東瀑自鶴鳴、龜背兩峰之間奔流而出,由於受到兩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過程中,水流散開,形若馬尾。故名馬尾瀑。西瀑自黃岩山巔傾瀉下來,跌落在雙劍峰頂的 大龍潭中,再繞出雙劍峰東,緣崖懸掛數百丈,名黃岩瀑,漸與馬尾瀑合流經青玉峽狂奔至龍潭中。李白着名的 《望廬山瀑布》詩兩首,就是描繪這裡的瀑布景觀,其一曰:
西登 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歘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潨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游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
但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其二則更為世人所熟知: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氣勢宏偉的開先兩瀑中,西瀑黃岩瀑更為壯觀。黃岩瀑,又名瀑布水,它在 枯水季節成為涓涓細流,形如一線從崖頂垂落下來;而到洪水季節,雨水充沛,溪水水流大增,那瀑布水便如玉龍天降,銀漢倒懸,奔騰而下。在陽光里,瀑布水面泛着銀光點點,蔚為壯觀。那瀑布水跌落過程中,濺激起的無數水花雨霧,則經山風吹拂,化為陣陣煙雲,隨風飄入雲際。相傳當年李白在廬山隱居時,每當春夏豐水時節,便登峰觀瀑,於是李白將廬山瀑布寫得那麼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另一首詠瀑詩,是元代文學家楊維禎寫的《廬山瀑布謠》,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將廬山瀑布描繪的絢麗多姿。謠曰:
銀河忽如 瓠子決,瀉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
相逢雲石子,有似捉月仙。
灑喉無耐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冷淵。
開先瀑布之美,還在於其山下左右、四周的景色均十分優美秀麗,正是這種秀美的環境,才扒開先瀑布襯托得更加嫵媚 嬌嬈。
開先瀑布之上端,是秀峰簇簇,各具特色。有「日照香爐生紫煙」的香爐峰,詩人們這樣吟頌它:「香爐一絕峰,時生旦暮煙」,「香爐不鑄石陶甄,鼻不聞香眼見煙」;香爐峰面對的雙劍峰,它宛若雙把利劍,嵌插在群峰之間,唐朝江州隱士來鵠,曾藉此抒懷:
倚天雙劍古今閒,三尺高於四面山。
若使火雲燒得動,殆應農田滿人間。
鶴鳴峰則形如仰鶴,又有傳說「嘗有鶴棲鳴」,現在當然是「不見山頭夜鶴鳴,空遺山下瀑布聲」了。 獅子峰,形態險惡,朱熹當年有詩云:
石骨苔衣雖賦形,蹲空獨逞惑猙獰。
威尊石獸終何用,誰解當年吼一聲。
至於姊妹峰,則娟娟並坐,美麗動人。據說這與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有關。相傳在 很久很久以前,鄱陽湖上有兩個俊俏的漁家姊妹,她們每天出來在鄱陽湖上打漁,又常常為秀峰一帶的美景所迷住,結果什麼魚都沒有打撈上。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姊妹倆決定要去秀峰遊玩一番。來到秀峰腳下,姊妹倆解衣在玉真仙女曾沐過浴的浴仙池中嬉戲沐浴,又在龍潭的旁邊,對水梳妝打扮,然後貪婪地喝了幾大口龍井水,便沿青玉峽攀登蘿登山,心想登上雙劍峰,採下那峰頂之上的龍池中仙女栽種的玉蓮,送給打漁的鄉親們吃。可姊妹倆一見到這泉瀑爭鳴,百花盛開,蜂蝶忙碌的美景,不禁忘情地遊玩起來,終於誤入仙山,被玉真仙女收留作為徒弟。雖然在仙境之中,生活得舒服自在,但日久天長,姊妹倆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打漁的鄉親們,於是羽化成聯袂偕歸的兩峰,這就是現在的姊妹峰。站在鄱陽湖畔,遠遠望去,恰似朝鄱陽湖奔來的姊妹倆。
開先瀑布的下面,有一峽一潭,峽名青玉峽,潭曰龍潭。龍潭之水,為開先東西兩瀑跌落匯流而成,故有「劈開青玉峽,飛出雙白龍」之說。青玉峽景色奇秀,其間依山臨澗的漱玉亭,是遊客觀瀑聽泉的最佳處。蘇東坡曾題有《青玉峽漱玉亭》一詩,詩曰:
高岩蔽赤日,深谷來悲風。
掰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
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
余流滑無聲,快瀉出玉谷。
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
蕩蕩白銀闕,沉沉水晶宮。
願從琴高生,腳踏赤鯇公。
手持玉芙蕖,跳入清冷中。
青玉峽與龍潭,三面比例,崖危岩巉。這裡摩崖石刻,不勝其數。其中有宋代着名書法家米芾手書「第一山」,「青玉峽」以及「廬山」、「龍虎」、「洗心」、「風泉雲壑」、「濯纓洗耳」、「直瀉銀河」、「 今古奇觀」、「星漢分流」等等多處字刻。真是「龍潭方丈地,大小古賢鐫。注破無名石,鑿穿有骨泉」。
青玉峽叢林中,原有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的 秀峰寺。始建於南唐,相傳南唐中主 李璟曾築台在此讀書,當時秀峰寺成為開先寺,大概開先瀑布之名有此而得。
若從秀峰寺沿西北方向的山徑向上攀登5華里左右,便可抵達黃岩山。這裡山深谷幽,遊人罕至,景色特別美妙。每當煙雨初霽之時,山光斂翠,雲壑碧染,使人不禁如入仙境,流連忘返。若再興致,可向南攀登文殊峰。登上文殊峰頂再舉目環望,秀麗群峰,盡入眼底。鄱陽湖水,煙波浩淼,帆影點點,亦在腳下。
石門澗瀑布
石門澗瀑布,位於 天池山與鐵船峰之間,它是廬山瀑布群中最早被錄入史冊的 古泉。2000多年前的《後漢地理志》中記載道:「廬山西南有 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酈道元所着《水經注》中亦有記載:「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聳,其狀若門。」又據《桑紀》云:「石門者,天池、鐵船二山,並峙如門也。」看來石門澗瀑布的發現,要比三疊泉瀑布早好多年。
遊人若從山下前往石門澗瀑布,可由 東林寺沿公路西行約3華里到賽陽橋,再從小道折向廬山水電廠二級發電站,然後順山澗探路前行,便可抵石門澗瀑布。另一路線是從山頂龍首崖至清涼台下行,緣當年徐霞客穿澗登山的百丈梯險道攀崖而下,亦可抵達石門澗瀑布。
遊人從山麓之文殊寺舊址處,便可抬頭望見一幅雄奇圖畫:一邊鐵船峰,疊壁千仞;一邊天池山,削崖萬丈,兩峰並峙如門,石門澗瀑布如深澗中一匹白馬,奔騰破門二處,聲震數里之外。
然而要沿澗谷走到石門澗瀑布,還有一段艱難的路程。從澗谷上攀,山勢漸險,一路多巨石擋道,時上時下,時走時爬,沒有一定的體力,大概是難以通過。尤其是到石門坎時,那兩崖之間僅存一條細細的縫隙,遊客側身方能通過。
而一旦通過石門坎,展現在眼前的卻是另外一幅奇美的景象:這裡清泉奏樂,山花怒放,高山之下有積水湖,湖底亂石紛雜,陽光映照下,波動影移,仿佛一條條擺尾搖動的游魚。湖邊有「釣魚崖」送禮,釣魚崖旁又有一塊巨大的磐石,石上有「石門澗」三個大字,這裡相傳是東林寺僧侶送龍飯中途息憩的地方。當年 慧遠和尚遊覽石門澗瀑布時,亦常在此地稍坐,靜觀山色瀑景之美。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涉澗尋訪慧遠之遺蹟時,亦登臨此大磐石,並作一首詠石門澗的 五言詩。詩曰:
石門無舊徑,披榛訪遺蹟,
時逢山水秋,清輝如古昔。
常聞慧遠輩,題詩此岩壁,
雲復莓苔封,蒼然無處覓,
蕭疏野生竹,崩剝多年石。
自從東晉後,無復人遊歷,
獨有秋澗聲,潺湲空旦夕。
從釣魚崖再登山而上,道路越走越崎嶇不平,好不容易攀上一懸崖絕壁,哪想到峽谷變得更加險P66。這裡是廬山的西南大斷層經過處,峽谷深達幾百米,而兩邊奇峰迭宕,壁削千仞。桅杆峰與童子崖如劍插天而立,使人感到前途有奇瀑,道路太艱難,遊人鼓足勁越過桅杆峰和童子崖後,方見一條闊30餘米的白練,翻崖飄落,墜入碧龍潭中。此時再觀石門澗瀑布,那團團騰起的煙霧,在陽光里形成一道道若隱若現的七彩霓虹,更為奇壯的石門澗瀑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秀色。若遊人再走近瀑布,從下而上仰視石門澗瀑布,其狀似玉龍從天而降,噴吐着陣陣煙霧,萬千銀珠,打得由人滿身潮濕,雙眼難睜,只是一片迷濛渾沌;瀑布擊石發出的轟轟聲響,又如雷鳴過頂,讓人聽之驚心動魄。翹首仰望,四周萬仞石城,壁壘深嚴,再看天池山,巉岩萬狀,龍首崖,亦非蒼龍昂首,而是飛向蒼穹。文殊岩奇松倒懸,蔚為奇觀。
石門澗瀑布的奇壯景觀,吸引了無數詩人來賦詩歌詠。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用「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來形容石門澗瀑布。袁枚則在觀瀑後,寫下了「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電費笙匏」、「銀河飛落青松梢, 素車白馬雲中跑」等詩句,來讚美石門澗瀑布。
由於石門澗瀑布發現較早,有些人認為它可算是廬山的第一瀑,並贊之為廬山瀑布群中的最佳者,看來亦不無道理。
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
在廬山 三寶樹風景區,有着匡廬瀑布群中以秀美纖柔為其特色的兩個瀑布——黃龍潭瀑布和 烏龍潭瀑布。從三寶樹到黃龍潭瀑布,只有很短的距離。只見一幽谷之中,崖壁陡立,岩石層迭,四周草木茂盛,一條瀑布從十幾米高的崖上跌下,發出陣陣悅耳動聽的擊水聲,瀑布跌落潭中,稍坐停積,繼而又在石縫之中蜿蜒流淌,奔向下游。黃龍潭瀑布以秀、幽見長,大概不是正午時分,黃龍潭瀑布是不太會受到陽光照射的,因此,潭邊瀑下之石塊崖壁上,青苔遍布,把小澗打扮得一片綠色,襯托着飛流而下的雪白透明的瀑布,更使黃龍潭顯得格外幽靜、深秀和清涼。另外,黃龍潭瀑布旁邊還有一些石刻。
從黃龍潭瀑布向下走上幾百米,然後再向西北方向溯另一小溪上行,不一會兒就可到達烏龍潭瀑布。只見瀑布從幾塊巨石中奪路衝出,分成三股,只有數米高,然而姿態十分優美。那一股股水流,跌落水中,發出婉轉悠揚的樂音;那烏龍潭水,清澈透明,惹人喜愛。遊人至此,不禁會體會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含意。
關於黃龍潭、烏龍潭兩瀑,民間流傳着一個黃龍和白龍的神話故事:
三寶樹風景區中有黃龍寺遺址。相傳此寺為高僧徹空為降伏黃龍潭中的黃龍而建造的。當時黃龍潭中潛藏一條桀驁不馴的黃龍,時常亂發脾氣,攪得山洪暴發,淹沒良田,百姓 遭災,然而又潛於崖陡潭深的黃龍潭中。這樣,黃龍的所作所為,已使下游地區常受洪澇之苦。後來,高僧徹空禪師雲遊至此,聽說竟有如此為非作歹之黃龍,便以佛家之普渡眾生教義,馴服了這條黃龍。黃龍歸善後,它的後代便化為群蛟,再次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徹空禪師見此情景,便敲響神鍾,群蛟聞鐘聲而驚逃。為了徹底降服群蛟,造福黎民,徹空禪師便在離黃龍潭不遠處,修建了黃龍寺,以鎮群蛟,並在黃龍寺賜經亭旁掘下制龍洞,將神鍾倒扣洞中,這樣便降伏了群蛟孽龍,故現在三寶樹附近有一塊巨石,上刻「降龍」兩字,這就是那口神鍾所化的「降龍石」。
數百年過後,徹空禪師早已歸西天,所降群龍亦已大多歸正,唯有紅黑二龍,惡性不該,仍常常化作紅黑二雲沖天而起,凌空鏖戰,攪得周天昏暗,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兩條孽龍激戰所經之地,樹木連根拔起,農舍不剩片瓦,惟有徹空禪師所建的黃龍寺藏經圖依舊巋然不動,賜經亭、三寶樹完好無損。
而在黃龍潭不遠處的烏龍潭中,卻藏着一條溫馴善良的白龍,那白龍不僅不像黃龍那樣性格暴烈,興風作雨,禍害百姓,反而時常給東林寺慧遠和尚和當地黎民百姓帶來許多方便。大旱日子白龍便噴雲吐霧,普降甘霖,滋潤禾苗,造福眾生。大澇時節,白龍又吸水排澇,不使洪水淹沒農田,危害農舍,故白龍受到東林寺眾僧和周圍百姓的喜愛和崇拜。為了表示這謝忱和敬意,百姓在每年6月初,採集百果,送來菜飯,投入潭中,祭祀神龍。這種活動當地群眾就稱為送龍飯。據說,龍飯必須送到烏龍潭之中,否則即使放在離潭很近的石頭上,白龍亦不會來領情的。多少年,白龍一直在烏龍潭中修身養性,造福生靈。那分成數股的烏龍潭瀑布,終年流淌不息,晝夜伴隨着白龍。就這樣,烏龍潭與烏龍潭瀑布形成了。人們每每遊覽到此,不僅為這裡的嫵媚秀色所吸引,亦為這裡流傳如此優美動人的傳說,而良久徘徊,流連忘返。
現代 園林建築專家,詩人陳從周教授遊覽廬山黃龍彈和烏龍潭瀑布後,曾作《觀龍潭瀑》詩一首,詩曰:
似晴欲雨費疑猜,誰把天公巧妙開。
峰影都沉潭影底,廬山之水日邊來。
王家坡雙瀑
遊人從九江驅車上廬山,行至山北公路 小天池旁,向南俯視,可見一「U」型平坦大谷地,這便是蓮花谷。當年着名 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提出廬山存在 冰川遺蹟時,就認為蓮花谷是一個最典型的冰川谷地,一萬多年前的 第四紀冰川就在此谷地形成發育,冰川沿蓮花谷而下,直抵鄱陽湖畔的鞋山,現在,遊人站在公路旁眺望鄱陽湖中,還可見一孤山形若鞋子,這便是當年冰川的遺蹟。
蓮花谷之南側便是王家坡雙瀑的位置所在。遊人前往觀賞必須徒步攀登數里崎嶇山路,才能抵達王家坡雙瀑。初聞雙瀑之聲,已覺悠揚悅耳,再觀雙瀑之景,更覺嫵媚可愛。翠竹綠林掩映之中的王家坡雙瀑,它不像匡廬之三疊泉瀑布、石門澗瀑布那麼雄壯威風,氣勢磅礴,而像兩隻比翼雙飛的戀鳥,雙雙跳躍在山澗之中,傾瀉在碧龍潭裡。
碧龍潭水,晶瑩潔淨,水流緩慢,中央較深,邊緣稍淺,環潭四周,竹影婆娑,綠樹 扶疏,怪石嶙峋,奇峰聳立,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天然游泳池。潭中橫臥一塊巨石,名太平石,石上鐫刻由「碧龍潭」三字,石面平整,可容坐數十人,遊人仰臥在太平石上,可飽覽四周風光。靜聽空山幽泉,水聲悠揚;又聞瀑布擊水,聲若銀瓶乍裂,水漿 迸濺;再細細搜尋,山風吹過竹林,送來一陣陣悅耳的沙沙響聲;有時山谷之中,還會夾雜着各種會歌唱的昆蟲的啾啾叫聲;此時的碧龍潭,仿佛成了一個天然舞池,遊人盡可在大自然如此豐富優美的旋律伴奏下,在舞池中翩然起舞,大概可稱之為真正的「水上芭蕾」了。
若遊人還有餘興,可再攀過雙瀑崖壁,絕壁之上亦有一番別樣天地。只見又一瀑布妖嬌折瀉,在山風的吹拂下,化為縷縷銀絲,朵朵雨花,飄飄裊裊灑落於潭中。潭中水清見底,亂石遍布,有圓有方,有凹有凸,有正有斜, 姿態萬千,煞是可愛。仰望群峰肅立,當中縫隙鍾,露出一線天色;俯視山泉溪瀑,水流時緩時急,似乎伴有明快的節奏;東眺鄱陽一湖,碧波萬頃,帆影點點;西觀翠竹林中,奇花異草,豐美絢麗,修竹萬竿,沙沙作聲。
的確,王家坡雙瀑並不是以三疊泉瀑布般磅礴的氣勢令遊人折服,而是以其夢幻般的深秀柔靜之美,使人沉醉,迷戀。
玉簾泉瀑布
驅車從廬山南麓栗里出發東行約5公里,抵達歸宗寺遺址,抬頭望見金輪峰,直插雲天,石鏡峰拔地而起,其上的懸崖間,便是那「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玉簾泉瀑布。
「玉簾鋪水半天垂」,玉簾泉瀑布高達數百丈,闊有八、九丈,遠遠望去,真如一幕玉珠水晶串成的垂簾。玉簾泉與廬山瀑布群中的其他瀑布有着明顯的不同,它並不像石門澗瀑布那樣水勢洶湧,聲響嚇人,亦不像烏龍潭瀑布那樣玲瓏嫵媚,婉轉流淌,而是屬於那種數尺之上尚是水,數尺之下全是煙的瀑布。玉簾泉瀑布在半空之中,便化為縷縷散絲,陣陣煙霧,因風作態,隨意飄揚。陽光照射下,霓虹隱現,玉簾變成五彩珠簾,跌入潭中,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瀑聲清脆悅耳。此番景色,不禁使人聯想起着名的雁盪 大龍湫瀑布來了,相比之下,玉簾泉瀑布別有一番嫵媚柔姿,惹人愛憐。
晝夜流淌的玉簾泉瀑布,似乎還向遊人訴說一個久遠而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玉簾泉發源的石鏡峰頂上,有枚鋥亮明淨的圓石,石面平滑如鏡,可照見遊人鬚髮,這塊圓石,便是玉真仙子用來梳妝打扮的寶鑑變來的。有一天,玉真仙子將寶鑑懸掛在石鏡峰頂上對鏡梳妝,那知鏡中竟映出山南群峰迭嶂,清溪泉瀑,玉真仙子喜出望外,便迅速喚來其他眾仙子共觀賞鏡中之美景,可那知一瞬間功夫,寶鑑不復存在,變成了一塊圓石嵌在山崖之上。當地群眾因此將這座嵌有寶鑑的山峰,取名為石鏡峰。從此,石鏡峰聲名大震,各地名流高僧紛至沓來,李白、王羲之等亦曾到此游過。
今日玉簾泉瀑布之下的深潭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可容10餘人。洞口有石屋殘跡,傳說是晉代着名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此讀書習字,那輕盈漫灑的玉簾泉水飄下而匯成於美麗的石鏡溪,宋代詩人王十朋有《石鏡溪》詩讚曰:
山上有鏡石為台,雲霧深藏未肯開。
別有一溪清似鏡,不須人為拂塵埃。
溪流中有段養鵝池,王羲之當年曾在此放養群鵝,以此為樂。王羲之每天在溪邊池畔留連,細細觀察着群鵝戲水之千姿百態,大概想從中悟出書學之道。有時還依照鵝在戲水的動人姿態,畫上幾幅栩栩如生的群鵝戲水圖。那知白鵝躍出畫面,凌空飛天而去。於是放鵝洞之名由此得來,洞中據說還有一個斗大的「鵞」字,為王羲之親筆所書,近代有人還說在草叢苔壁中,發現了斑駁難辨的「鵞」字,弄得後來的遊人,每到此洞便四處尋覓。其實,這字今已不復存在了。
此外,在玉簾泉瀑布風景區,還流傳着杏林春暖,復生松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