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庇古效應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庇古效應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觀經濟學中利率傳導機制的一種,描述了消費、金融資產和物價水平之間相互關係。具體是指物價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資產實際價值的增加,從而產生的消費刺激效應。
庇古效應表明:物價水平的變化,將引起既定數量的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價水平的上升與家庭現有可支配貨幣收入的上升相對應,則可使其實際收入不變;但是,由於物價水平變動對所擁有的資產的實際抑制效應,仍可能促使家庭實際消費支出減少。相反地,如果物價水平的下降與家庭現有可支配貨幣收入下降比例相對應,那麼它仍可以由於所擁有資產的實際價值上升產生刺激效應,從而增加消費支出。可以表示為:價格P下降-貨幣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發性消費)Ca增加-產出Y增加。
另外,經濟學中的財富效應,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實際貨幣餘額效應」,即「庇古效應」。即庇古認為,如果人們手中所持有的貨幣及其它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增加(當一國物價水平下降時),將導致財富增加,人們更加富裕,就會增加消費支出,因而將進一步增加消費品的生產和增加就業,促使經濟體系重新恢復平衡。
庇古效應與凱恩斯效應的聯繫
物價水平的變化是通過實際貨幣餘額的變化影響均衡產出水平的,這種影響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凱恩斯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依靠政府行為從外部創造需求以推動經濟增長。二戰後,這個經濟理論被羅斯福政府對付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以後,凱恩斯效應因普遍出現的「滯脹」現象而失效。
庇古效應是對凱恩斯效應的補充,與凱恩斯效應合稱為實際餘額效應。並解決了凱恩斯效應在流動性陷阱和投資缺乏利率彈性的條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難題。
此外,還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庇古效應只在貨物和勞務市場中起作用;它與凱恩斯效應不同,凱恩斯效應只在債券市場中起作用。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