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首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干首烏 |
首烏藤,秋、冬二季采割,除去殘葉,捆成把,乾燥。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長短不一,直徑4~7mm。表面紫紅色至紫褐色,粗糙,具扭曲的縱皺紋。節部略膨大,有側枝痕。外皮菲薄,可剝離。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紫紅色,木部黃白色或淡棕色,導管孔明顯,髓部疏鬆,類白色。無臭,味微苦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首烏藤(夜交藤)
拉丁學名; CAULISPOLYGONIMULTIFLORI
別稱; 夜交藤、赤葛、九真藤、棋藤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木蘭綱
目; 蓼目
科; 蓼科
屬; 何首烏屬
種; 何首烏
分布區域; 分布於我國的華東、中南地區。
形態特徵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托葉鞘膜質,褐色;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8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都具膜質苞片;花小,花被綠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長,短於花被;雌蕊1,柱頭3裂,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顯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草坡、路邊、山坡石隙隙及灌木叢中。
鑑別
(1) 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有時殘存。
木栓細胞3~4列,含棕色色素。
皮層較窄。
中柱鞘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纖維壁甚厚,木化;在纖維束間時有石細胞群。
韌皮部較寬。
形成層成環。
木質部導管類圓形,直徑約至204μm,單個散列或數個相聚。
髓較小。
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2) 取本品粉末0.25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1 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3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首烏藤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大黃素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苯-乙醇(2:1) 為展開劑,置預飽和15分鐘的層析缸內,展開3.5cm 後,取出,晾乾,再置以苯-乙醇(4:1) 為展開劑,展開7cm 後,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1]
參考文獻
- ↑ 干首烏泡水喝有什麼好處跟壞處``,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