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干蟾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干蟾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藥材來源】

干蟾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a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 fo melanosticlus Schneider.的乾燥全體,均系野生。夏、秋二季捕捉,捕得後,先刮取蟾酥,再將蟾蜍用開水燙死,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晉代有燒炭(《肘後》)。宋代有燒灰、酒、黃精製,炙制,絞汁(《證類》);酥制(《總微》);煅炭,酒、蜜制,胡黃連制(《聖惠方》);酒、醋制(《病源方》)。元代有炙焦(《寶鑑》)。明代有巴豆制、姜制(《普濟方》),醋制(《奇效》),煨制(《蒙筌》),乳制(《禁方》),杵膏(《景岳》)。清代有炒炭(《金鑒》)等法。此時,其炮製方法達十餘種。

【現代炮製方法】

  1、干蟾: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頭爪,切成小塊。   2、制干蟾: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後,加入淨干蟾塊,拌炒至微焦黃色發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飲片性狀】

干蟾呈不規則塊狀或片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內面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制干蟾表面焦黃色,內面淡黃色,有泡狀突起,可見麻點花紋,質輕而脆。

【炮製目的】

干蟾味辛,性涼;有毒。歸肝經、脾經、肺經。具有破結行水,解毒殺蟲,止痛的,功能。   生干蟾多外用,用於瘡腫,癰疽,瘰癧等疾。砂炒後質地變疏鬆,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同時還可矯臭矯味,便於服用,用於小兒疳積,陰疽瘰癧,水腫、惡瘡。

【應用選擇】

  1、生用   (1)瘡癰瘰癧:常與硫黃、乳香、木香、肉桂(去粗皮)、露蜂房(燒灰)等同用,搗羅為末,清油調藥,熬令成膏,貼患處,可治瘡腫、癰疽、瘰癧等疾,如蟾蜍膏(《聖濟總錄》)。   (2)消食化積:常與陳皮、甘草、蓬術、厚朴、枳實、連翹等同用,增強健脾和胃的作用。用於五疳五痢、瀉蛔蟲、臟腑虛弱,肚腹膨脹等症,如干蟾丸(《說約》)。   2、制用   (1)小兒乳疳:常與木香、肉豆蔻、雄黃、丁香、熊膽、胡黃連、硃砂、青黛、麝香、赤石脂等同用,具有消疳的作用。用於腹大黃瘦,或時吐乳,壯熱下痢等症,如干蟾丸(《聖惠方》)。   (2)口齒疳瘡:常與龍柏花、地骨皮、沒藥、麝香同用。用於牙齒走馬疳,如干蟾散(《聖惠方》)。干蟾(炙)、膽礬等分,研末,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水漱去,可治舌口生瘡,如蟾礬散(《聖惠方》)。

【現代研究】

干蟾含蟾毒靈、華蟾蜍毒素、華蟾蜍它靈、華蟾蜍精、華蟾蜍它里定、19-氧化蟾蜍精、蟾蜍它靈、日蟾蜍它靈、蟾蜍香胺、蟾蜍色蠟、膽甾醇、精氨酸、辛二酸、腎上腺素及蟾蜍鹼和蟾蜍甲鹼等成分。   藥理作用表明,蟾蜍靈、華蟾蜍精、脂蟾蜍配基等均有顯著的呼吸興奮和升壓等中樞興奮作用。蟾蜍色胺靜脈注射能明顯升高血壓。蟾蜍靈的局麻作用較可卡因大30~60倍。蟾蜍皮提取物對小鼠肉瘤180及兔B、P瘤都有較滿意的抑制效果;用美藍試管法及呼吸法,對白血病細胞有較強的抑制作用。2%蟾蜍油溶液280毫克/千克,腹腔給藥,對60CO輻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有明顯防治作用,並能提高免疫功能。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燎制、炒制等。   2、文獻摘錄「雌蟾三枚,仍以端午日午時取之,用繩子系雙腳稍寬,得所勿令損傷,以胡黃連一寸許,當以線系一半,令人蟾口中,須系令倒懸之,以生銅器盛取蟾涎,至黃昏解放勿傷,只取其涎。蟾肚下有斑點者是雄不堪用,白淨者是雌蟾也。」(《聖惠方》)「今人皆於端午日捕取,風乾,黃泥故(固)濟,煅存性用之……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惡瘡即此也,亦有酒浸取肉眷,錢仲陽治小兒冷熱疳瀉如聖丸,用干者酒煮成膏丸藥。」(《修事》)

【總結】

干蟾從宋代開始使用輔料和採用不同的炮製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製規範中收載的大多是砂炒法。歷代炮製方法較多,有黃精製、酒制、醋制、巴豆制、姜制、乳制、煨制、炒炭等法。現代干蟾的各種加輔料炙法均已很少用或不用,但對其中某些方法及炮製前後的作用仍值得探討。 [1]   ==【炮製方法】==   1.干蟾《小兒藥證直訣》:「去四足,並腸洗。」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頭爪,切成小塊。 2.制干蟾《蜀本草》:「圖經雲,取日干及火干之。」《衛生寶鑑》:「日干,炙焦。」《本草綱目》:「今人皆風乾,黃泥固濟,煅存性用之。」現行,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後加入淨干蟾塊,拌炒至微焦黃色發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飲片性狀】

干蟾呈不規則塊狀或片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有瘰疣,內面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制干蟾表面焦黃色,內面淡黃色,有泡狀突起,可見麻點花紋。質輕而脆。氣微腥,略具焦臭。

【炮製作用】

干蟾性味辛,涼,有毒。歸肝、脾、肺經。具有破結行水,解毒殺蟲,止痛的功能。生干蟾多外用,用於瘡腫,癰疽,瘰癧等疾,如蟾蜍膏(《聖濟總錄》)。砂炒後質地變疏鬆,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同時還可矯臭矯味,便於服用,用於小兒疳積,陰疽瘰癧,水腫,惡瘡。

【炮製研究】

晉代有燒灰(《肘後備急方》)。宋代有燒灰,酒與黃精製,炙制,絞汁(《證類本草》),酥制(《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煅炭,酒與蜜制,胡黃連制(《太平聖惠方》),酒與醋制(《陳氏小兒病源方論》)。元代有炙焦(《衛生寶鑑》)。明代有巴豆制,姜制(《普濟方》),醋制(《奇效良方》),煨制(《本草蒙筌》),乳制(《魯府禁方》),杵膏(《景岳全書》)。清代有炒炭(《醫宗金鑒》)等法。現行,干蟾常用炮製方法達10多種。 蟾皮中主要活性成分為脂蟾蜍毒配基。研究表明,將蟾皮在熱水中燙數分鐘,在50~80℃烘乾,碾成細粉。蟾皮經水燙炮製後脂蟾毒配基含量產生變化,較生品中含量略高,說明脂蟾毒配基在水燙過程中不被破壞,而且有可能使蟾皮內蟾毒成分水解為脂蟾毒配基。 [2] ==【炮製方法】== 1.干蟾: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頭爪,切成小塊。 2.制干蟾: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後,加入淨干蟾塊,拌炒至微焦黃色發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飲片性狀】

       干蟾呈不規則塊狀或片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內面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制干蟾表面焦黃色,內面淡黃色,有泡狀突起,可見麻點花紋,質輕而脆。

【炮製目的】

       干蟾味辛,性涼;有毒。歸肝經、脾經、肺經。具有破結行水,解毒殺蟲,止痛的,功能。 生干蟾多外用,用於瘡腫,癰疽,瘰癧等疾。砂炒後質地變疏鬆,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同時還可矯臭矯味,便於服用,用於小兒疳積,陰疽瘰癧,水腫、惡瘡。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