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旱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乾旱化是中國科技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乾旱化是指氣候和生態環境向乾旱氣候發展的趨勢,包括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加、降水變率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湖泊乾涸、植物向旱生方向發展等。世界氣象組織承認以下六種乾旱類型表示方式:①氣象乾旱。根據不足降水量,以特定歷時降水的絕對值表示。②氣候乾旱。根據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數量,以與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③大氣乾旱。不僅涉及降水量,而且涉及溫度、濕度、風速、氣壓等氣候因素。④農業乾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態,或許是某種特定作物的性態。⑤水文乾旱。主要考慮河道流量的減少、湖泊或水庫庫容的減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⑥用水管理乾旱。其特性是由於用水管理的實際操作或設施破壞引起的缺水。我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①氣象乾旱。不正常的乾燥天氣時期,持續缺水引起區域嚴重水文不平衡。②農業乾旱。降水量不足的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或牧場產量足以產生不利影響。③水文乾旱。在河流、水庫、地下水含水層、湖泊和土壤中低於平均含水量的時期。

成因

乾旱化的成因並無一致的定論。一些研究者認為乾旱化與氣候的冷暖變化有聯繫。

從古氣候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來看,在18000年前的冰河時期地球遠較於旱,6000年前溫暖時期的氣候較濕潤。

中國在7000~3000年前氣候十分暖和,氣候比較濕潤;公元301~588年是寒冷時期,也是嚴重乾旱時期;16~19世紀是寒冷時期,中國出現13次嚴重乾旱年。

可見氣候溫暖時期有利降水增多,氣候寒冷時期有利降水減少。高由禧等研究指出,中國乾旱區處在冷干氣候階段,北非乾旱區處在暖略旱氣候階段。

影響

氣候的乾旱化可使河、湖水量減少,地下水位降低,土壤含水量下降,冰川退縮,湖水咸化,實際蒸發量減少,從而使生態系統向旱生生態系統的方向演化。新疆塔里木河河水水量減少,致使濱河大片胡楊林死亡確實是土壤水分減少、土地乾旱化的現象。

乾旱化造成水資源嚴重短缺,使農業生產受到更嚴重的影響。非洲薩赫勒地帶及其鄰近地區,自1968~1984年的17年持續乾旱,降水量比常年減少50%左右,520X10km的土地和6000萬人口受到旱災的嚴重威脅。1973年前的下旱使薩赫勒地區牲畜死亡率達80%,乾旱使土地失去生產力。埃塞俄比亞損失80%的大牲口和50%的羊只。尼日利亞主要農產品之一的花生從1968~1969年的76.5萬噸下降至1972~1973年的2.5萬噸,只有正常年的1/30。可見乾旱化給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後果。

對華北地區乾旱化造成的影響,一是地下水位明顯持續下降,出現大面積的漏斗;二是黃河斷流的次數增加,斷流期延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