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位於常州市天寧區翠竹新村11號。是江蘇省實驗小學、常州市模範小學。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1919名學生。在102名教職員工中,有省特級教師1名,市特級教師[1]後備人才2名,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學能手和教壇新秀47名,常州市名教師工作室領銜人2名,占全校教師總人數的52.5%,有102人次在全國、省市課堂教學[2]競賽中獲一、二等獎。江蘇省中小學優秀校園網站評比中,校網站獲省二等獎。

學校簡介

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地處江蘇常州市東郊城鄉結合部的翠竹新村配套小學——常州師範第二附屬小學(現為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

學校開辦於1987年,堅持科研興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贏得了良好的辦學聲譽。1999年9月,學校加入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領銜的「新基礎教育」研究,2004年4月成為全國11所研究基地學校之一,開展成型性研究並於2009年5月結題,現已進入紮根性研究階段。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學校正以此為精神力量,從科研興校逐步邁向科研強校,為建設「動態的、開放的、充滿生命活力的21世紀新型學校」而奮進!

教學建設

一、 在荒草地上建起一座美麗的校園

時間回溯到1987年8月。當四位剛走出師範校門的青年躊躇滿志地背着行囊,興沖衝來到常師二實小報到時,他們愣住了:一幢孤零零還未竣工的教學大樓鶴立在市郊一大片荒草地和蘆葦塘里。沒有校門,沒有操場,沒有課桌椅,沒有書籍課本,甚至沒有校長。方圓一里之內,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萬事開頭難。沒有錢,老總務錢蓮芝從常州師範借來8張支票去置辦課桌板凳、書籍簿本。雇不起汽車和搬運工,他們就找來兩台拖拉機。4名小青年二話不說,跳上拖拉機充當了搬運工。他們從很遠的地方將辦學用品拉到學校後,又挑燈夜戰,把成捆成捆的書本和一張張課桌卸下來。陽曆八月,暑氣逼人,他們揮汗如雨,饑渴難當,竟沒人叫一聲累。教學大樓還未正式起用,他們向附近的房產開發公司借了一間辦公室用作招生。附近的居民不願把孩子送到二實小上學,常州市教育局只好行政干預,把北環路以東地區硬性劃為二實小施教區。

1987年9月10日,沒有鮮花,沒有彩旗,沒有喜慶的鼓樂,二實小首批到校的6名教師在臨時代理校長王元生的帶領下,匆匆忙忙迎來了首批來自附近20所小學的88名學生,這就算開了學。

後來學校又新建了第三幢教學大樓、塑膠跑道、裝備了多媒體教室、體現以學生為本的閱覽室、圖書館、多功能教室。

15年艱苦創業,二實小人在幾任校長的率領下,摸爬滾打,一直處在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狀態中,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比別人大得多的代價。邵蘭芳曾多次說,二實小辦學貴在有一點精神,這種精神叫「四千精神」——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錘百鍊。這「四千精神」,濃縮了二實小人辦學的經驗,道破了二實小人成功的秘密

二、追求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

稍有一點辦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學校硬件建設可以搶時間趕速度,但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有一個過程。二實小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是從抓課堂教學開始的,抓課堂教學又是從轉變教師觀念入手的。

1997年10月的一天,邵蘭芳在《教育研究》上讀到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的一篇題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的文章。這篇文章把「教」與「學」的關係提高到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的體現、生命價值的釋放的高度來認識,大有耳目一新、頓開茅塞之感。她如獲至寶地把它推薦給學校中層以上幹部閱讀,隨後組織全校教師學習討論。全校教師受到了很大啟發和震撼,迫切地感到要更新學生觀、課堂教學觀、教材觀,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樹立帶着學生走向教材的意識。這篇文章對於二實小的課堂教學改革起到了革命性的意義,「以學生為本」、「帶着學生走向教材」、「以學生為主體」等觀念很快深入人心,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空前活躍的局面。

什麼叫積極主動地學?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走進二實小課堂,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實小人對過去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刻反思。他們認為,過去學生之所以學得被動,是因為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觀能動的不可替代的認知活動,包辦代替太多,只重學習的結果,不重學習的過程。即使提問,也如同釣魚,「釣」到答案,也就達到了教學的最終目的,根本不留時間讓學生思考、感悟。找到問題的癥結後,老師們就大膽的在自己的課堂上試。白露老師上的《珍貴的教科書》最先嘗到改革的甜頭,課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生動活潑的景象。青年教師馬燕芬教《趙州橋》時,試圖讓學生在對照圖畫的反覆朗讀中領悟並講述趙州橋的美。當第三次讀課文時,一個小男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趙州橋太美了,我真想把它的美用畫筆畫下來!」老師滿足了他的要求。同樣由馬老師執教的寓言《揠苗助長》,則是讓學生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來揭示課文寓意的。

生教生,生考生,生評生,是二實小課堂上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鞏固所教知識,老師們設計了「我想提醒大家,讓我考考你」這一教學環節。請學生在學完新知識後,將自己認為比較重要或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拎出來,給大家提個醒。最後,學生自由提問考大家並點名回答,答對者可以繼續考別人。這樣學,學生感到新鮮,學習熱情高漲。為了出考題考別人又不被別人考倒,他們整堂課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自始至終處於活躍狀態,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表達,學會了評價。另外。這種從學生實際出發的重點難點的突破,更具有了針對性。

「你的回答妙極了 !」肯定和鼓勵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法寶。要說二實小的課還有什麼特點,那就是老師們對學生始終充滿了期待、理解和鼓勵。他們說,一節課中其他環節都可以省,惟獨這一環節不能省。教師的鼓勵是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器和催化劑,小學生非常在乎老師的評價,一旦得到老師的鼓勵,他就敢想、敢說、敢問。

三、主題作業——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橋樑

有人說,今天的孩子是在做各種各樣練習冊中長大的。但在二實小教師辦公室,記者被這樣一些五花八門、別出心裁的作業吸引住了。語文作業有:畫畫、製作、觀察日記、收集、表演等形式;數學作業有:操作作業、觀察作業、訪問作業等,其形式都是兒童感興趣的。例如學習了《瀑布》一文後,要求學生收集中外著名瀑布的圖片、詩文以及介紹瀑布名稱、地理位置、寬度、高度等科普知識的資料,製作一本《瀑布集錦》,在班級舉行一次「瀑布展」。作業一布置,同學們就忙開了。結果,這次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瀑布展」搞得很成功!二實小人將這種作業叫做「主題作業」,認為它是學生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橋樑。過去二實小教師的精力大都放在上好40分鐘的一堂課上,對作業這一環節比較忽略,布置作業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即要求學生完成若干道練習題,結果大部分學生僅僅為作業而作業,成了解題的「操作工」,造成作業重量輕質、重書面輕口頭、重知識輕能力,損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讓學生願意做作業,喜歡做作業,並相信自己能做好作業,他們將那些傳統意義上的的作業加以改造,使其成為內容上覆蓋原有的作業,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主題性和情境性的主題作業。教師在批改主題作業時,評價方式也跟批一般作業不一樣。不再用分數和等第評價,而採用描述性語言評價,給予鼓勵、獎勵和提醒。如有些學生設計的作業與生活特別貼近,教師的評語是「你真是學習和生活的有心人!」

四、「數學醫院」——養成學生終身受用的良好習慣

在二實小教師辦公桌上,記者還看到這樣一種不同一般的學生作業本。它們有的取名為「數學醫院」,有的取名為「小鏡子」,還有的取名為「數學病歷卡」、「馬虎國的故事」等等。教師告訴記者,這種充滿童趣的自省類作業本是該校改革作業批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策略水平,讓學生學得更明白、更主動的產物。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只在過程和結果正確的題目上打「√」,而對那些過程或結果錯誤的題目,如錯誤帶有「全局性」的則用「——」將它劃出來;如錯誤是「局部性」的,就用「?」表示。作這樣一些記號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錯誤的原因,根據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反省。反省的內容是「錯在哪裡」、「為什麼會出錯」、「現在能否正確解決」等。當學生完成反省後,教師要求學生把正確的解題過程或結果重新寫在另備的訂正本上,本子的名字由學生自取,這就有了上述種種名字。教師在批改過程中,還因人而異地寫上各種各樣批語。為了鞏固每天的反省效果,進一步強化成功,教師還引導學生每周寫「反省日記」。周記要求家長閱讀簽字。家長們對這一舉措很是讚賞,認為每周總結,不僅是訂正一些解題錯誤,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幹得怎樣,目標在哪裡,形成反饋習慣和反省能力,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將終身受用。

為了在班級中形成反省氛圍,他們還將每周五的數學課改為「學習反省課」。課的前20分鐘讓學生談學習的成功經驗和反省體會,後20分鐘根據學生的反省,作鞏固性練習。如果有誰一周沒有錯誤,就被評為「數學明星」,另外,還設有「學有進步獎」等。反省課的功能一是「糾錯」,二是「強化成功」,三是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學會策略性地學習。後來,這一做法已遷移到其他學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