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利奧環形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利奧環形山

圖片來自百科故事
緯度    20.75°S

經度    22.26°W

月面座標  日出時2°

命名來源  伊斯梅爾·布利奧

布利奧環形山(Bullialdus)是位於月球正面雲海西部一座相對年輕的大撞擊坑,也是雲海中最大的未被熔岩掩沒的隕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但據另外的來源認為,其形成於32-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該隕坑取名自十七世紀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及數學家、光度學創始人「伊斯梅爾·布利奧」(Ismaël Bullialdus,1605年-1694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1]

概述

布利奧環形山(Bullialdus)該隕坑西側毗鄰阿伽撒爾基德斯環形山、西北偏北靠近盧賓聶基隕石坑、古爾德隕石坑和奧佩爾特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東南偏東則是沃夫隕石坑、而基斯隕石坑和柯尼希隕石坑則分別坐落在它的南側和西南。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20°45′S 22°16′W / 20.75°S 22.26°W,直徑60.72公里,深度約2.718公里。

布利奧環形山所處位置相對孤立而顯眼,其外觀略呈多邊形狀。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10米,內部容積約3133.81公里³。外側坑壁覆蓋了大面積撞擊形成時濺射出的岩石,以及由此形成的呈放射狀分布的山脊、峽谷和次生鏈坑,覆蓋在西北側月海熔岩上的排放物暈層清楚地顯示了,在隕坑形成後,這一側仍在持續的噴發。隕坑階地狀的內側壁較為陡峭,其中西北內壁坡度約有46度。

布利奧環形山坑內矗立着數座高度超過1110米的中央峰,其成分由鈣長岩(AN)、火成岩(含60%斜長石、35%輝石和5%橄欖石)(N)和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岩-蘇長岩-橄長岩長岩(GNTA1)及80-85%的(GNTA2)所組成。一道隆起的山脊從中央峰往東南延伸,直止與內側壁連接在一起。坑內地表較為崎嶇,分布有大量低矮的穹丘,整體地表呈中央拱起。當太陽高照時,該環形山的坑壁及中央山脈較周邊地形更明亮,在坑底顯示出一片白色的斑塊。隕坑的坑壁在施羅特亮度表中的亮度等級為5°。


紅外光譜研究的結果提示,該隕坑至少有三種熔岩地層。撞擊可能也切入到了鐵鎂質侵入岩,一種含有高濃度較重元素(如鎂等)的深層火成岩晶體。

布利奧環形山的南面坐落着二座更小的醒目隕坑:位於西南的衛星坑布利奧環 A以及南面比它還小的布利奧環 B。 [2]

參考文獻

  1. 布利奧環形山,2020/08/06,百科故事
  2. 布利奧環形山,2020/08/06,百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