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金與蕭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金與蕭乾

來自 豆瓣讀書網 的圖片

《巴金與蕭乾》由當代著名翻譯家和作家、蕭乾先生的夫人文潔若女士編著,《巴金與蕭乾》共分為「巴金和蕭乾的生平事跡與文學成就」「巴金和蕭乾的往來書信集」「蕭乾和文潔若撰寫的有關巴金的文章」。

書中詳細介紹了巴金和蕭乾這兩位文學巨人的坎坷人生和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心路歷程,也介紹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文學成就和兩人歷久彌堅的真誠友情,讀者能從中領略到上個世紀老一代文化巨人的優秀品格和人格魅力。 《巴金與蕭乾》中的書信、文章,都有很高的現、當代文學史料價值,值得文學研究者關注;又因為書中所收的作品均出自文學大家的手筆,具有感人的文學魅力。 《巴金與蕭乾》與《冰心與蕭乾》(本社2010年版)為姐妹篇。

基本內容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開本:16

ISBN:9787542639080、7542639080

書名:巴金與蕭乾

語種:簡體中文

作者:文潔若

頁數:262頁

出版日期:2012年7月1日

內容簡介

《巴金與蕭乾》中的書信、文章,都有很高的現、當代文學史料價值,值得文學研究者關注;又因為書中所收的作品均出自文學大家的手筆,具有感人的文學魅力。

作者簡介

文潔若,當代著名翻譯家、作家,蕭乾先生的夫人。譯著有《尤利西斯》(合譯)、《芥川龍之介小說選》、《泉鏡花小說選》等;著作有《旅人的綠洲》、《文學姻緣》等。

圖書目錄

前言

懺悔——巴金編

昨日當我年少時(1904—1923)

赴巴黎闖入文壇(1924—1933)

小三子和小葉子(1934—1939)

代表作《寒夜》問世(1940—1949)

心債——蕭乾編

在暗淡的燈光下(1910—1928)

蔚秀園巴蕭初識(1928—1934)

被文藝女神拋棄(1935—1939)

蕭乾的指路明燈(1940—1949)

書信編

巴金致蕭乾六十五封蕭乾致巴金九十二封書信

文章編

摯友、益友和畏友

真話與假話

他寫,他也鼓勵大家寫——巴金在推動新文藝運動上的功績

巴金:一個敢於透視自己的人——為巴金九旬誕辰而作

心債

巴金印象——「人生只能是給予,而決不能是攫取!」

序言

二○○五年十月十七日晚七點零六分,巴金在上海仙逝。蕭乾是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一日下午六點整,在北京去世的。我陪蕭乾在北京醫院度過的那兩年間,他常念叨自己實在幸運,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他做夢也沒想到進入暮年還能重新拿起筆,暢所欲言,感嘆這輩子活得值。

距今三十五年前,巴金、蕭乾……許許多多富於正義感的中國人,都因親歷「四人幫」的滅亡而歡欣鼓舞。轉年,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資料室看到了巴金髮表在《文匯報》(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一日)上的《第二次的解放》一文,是五月二十七日寫的。由於自購的房子被占,從幹校返京後,蕭乾一直蟄居八米的「門洞」,我則以辦公室為家。我當即把文章的摘要記下來,下班後,奔回「門洞」,告訴他這一喜訊。然而,蕭乾心有餘悸,仍不敢冒昧給老友寄信。於是,由我出面,提筆給巴金寫了一封短箋,托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謝天吉帶到上海,面交給巴金。收在這部集子裡的第二十一封就是巴金的回信。

巴金與蕭乾的友誼始於一九三四年,他們之間曾魚雁往還數十載。現存的一百五十七封信中,一九七七年以前的,只有二十封。一九七七年七月五日至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則有一百三十七封。導致前期書信散失的重要原因是八年抗戰(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蕭乾致巴金的信大部分都保存下來了,有十九封。可惜巴金致蕭乾的信,統統毀於文革。自從蕭乾淪為被引出洞的「蛇」後,只在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給巴金寫信告以「文化部黨委已批准摘掉了我的右派帽子」。

改革開放後,蕭乾在《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一文中,深情地回顧了巴金對他一生的影響:「我覺得他是用心靈蘸着血和淚直接同讀者對話的一個作家,不是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真摯的感情來直撲人心的。那時,我自己的頭腦可是個大雜燴。有早期接受的一點點進步思想,有從大學課堂里躉來的大量糊塗觀念,首先是唯美主義思想。我就是帶着那些到蔚秀園去找他的。」

自從一九三三年在海淀蔚秀園夏斧心家初識巴金,潛移默化中,蕭乾開始致力於衝破個人小天地。一九三○年夏,蕭乾去過內蒙的卓資山,他竟然站在罌粟花叢中,請人拍照留影!結識巴金後,他千一九三四年再度去內蒙。由於精神境界起了變化,他歸來後,滿懷悲憤心情寫了《平綏道上》,發表於《國聞周報》。文中,關於鴉片煙,有這樣的描述:「泥路的兩旁是鋪戶,『戒煙藥丸』的條子斜貼在玻璃上。炕上橫七豎八躺着幾個癮者。螢火似的小燈映着桌邊稱貨的小天平。」當時蕭乾特地去向一位已在塞外做了六年官的朋友去了解戒煙的情況。對方說:「在中國應付環境都不容易,先別講改造……經濟狀況已凋敝不堪的綏遠因鴉片消耗而把僅剩的一些現金全數流人別的鄰省——最可痛的,是多半流到獎勵種煙、質料最佳的熱河去……更明顯的,這是省財政主要的收人之一項。看看你有什麼辦法?」

蕭乾對前景是抱着希望的。他接着寫道:「事實和職務為每個官吏找到類似的一番議論,來解釋當前的矛盾。但收着煙稅,心中企盼着中國認真『拒毒』那一天的也大有人在。」

在文章的末尾,他寫道:「我翹首望那廣漠的一片,我信任了生存的意志所賦予西北民眾與天人暴虐的對抗力。」《平綏道上》是蕭乾寫通訊特寫的起點。十年後,一九四四年六月,他在倫敦艦隊街設立《大公報》駐倫敦辦事處,任戰地記者。一九四五年三月,隨美軍第七軍,挺進萊茵河。巴金把蕭乾發表的報告文學,從報上剪輯後編成《南德的暮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巴金的頂峰之作《寒夜》,於一九四七年三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司馬長風寫道:「巴金在《寒夜》里,卓絕的刻劃了人性。……當男主人公吐盡最後一口血痰死去的一天,巷子傳來勝利的『號外』聲。寡母笑得流下眼淚,喊道:『宣,你不會死的!你不會死!勝利了,就不應該再有人死了!』這是何等的大手筆!脫除了一切俗套和公式,以清新的目光,寫具體的生命,寫善惡萌孽、愛恨交織、哀歡流轉的人性。巴金在《寒夜》中表現了卓絕的才能和莊嚴的藝術精神。」[1]

參考文獻

  1. 巴金與蕭乾豆丁網,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