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豆殼
t01724121c5e36c70fa.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14186&sid=75603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巴豆殼

漢語拼音:Bā Dòu Ké
別名:巴豆皮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具有溫中消積,解毒殺蟲之功效
主治:常用於泄瀉,痢疾,腹部脹痛,瘰癧痰核

巴豆殼,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種皮。分布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溫中消積,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泄瀉,痢疾,腹部脹痛,瘰癧痰核。[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巴豆殼

拼音名:Bā Dòu Ké

英文名:Croton Shell

別名:巴豆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tiglium L.

出處

出自《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種皮。

採收和儲藏

8-9月採收種子時,剝取種皮,鮮用或曬乾用。

原形態

巴豆 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托葉線形,長2-4mm,早落;葉膜質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15cm,寬2.5-8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枚無柄的杯狀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齒尖常具小腺體,幼時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後變無毛或在下面被極少數星狀毛,干時呈淡黃色。 總狀花序頂生,長5-14cm,有時達觀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為雄花而無雌花的;苞片鑽狀,長約2mm;雄花花梗細而短,長3-4mm,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狀毛,裂片卵形,長約2mm;花瓣5,長圓形,與花萼幾等大,反卷,內面和邊緣生細綿毛;雄蕊15-20,着生花盤邊緣,花絲上部被柔毛,花葯干時呈黑色;花盤盤狀,邊緣有淺缺刻;無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較粗,長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外被星狀毛,長約2.5mm;無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狀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個2深裂。

蒴果倒卵形至長圓形,有3鈍角,長約2cm,近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種子3顆,長卵形,背面稍凸,淡黃褐色,長約是1cm,寬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見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

辛;溫

歸經

腸經

功能主治

溫中消積,解毒殺蟲。主泄瀉;痢疾;腹部脹痛;瘰癧痰核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燒灰存性,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 1.《綱目》:消積滯,止瀉痢。
  • 2.《本草再新》:殺蟲,敗毒。破瘰癧痰核。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

  1. 巴豆殼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