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林左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林左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赤峰市北部,駐地林東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8°44′00″—119°48′02″,北緯43°36′53″—48°48′22″。東與阿魯科爾沁旗為鄰,西、南兩面與巴林右旗接壤,北與西烏珠穆沁旗交界。東西寬52公里,南北長126公里;總面積6644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7個鎮、2個鄉、2個蘇木,總人口35.96萬人,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農牧林礦結合的經濟區。

2020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巴林左旗退出貧困旗縣序列。

歷史沿革

唐朝以前

新石器時期,有遠古先民創造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夏商以降至戰國,為山戎、東胡地。漢至西晉,為烏桓、鮮卑地。十六國迄隋,先後為契丹及庫莫奚地。

唐朝時期

唐貞觀二年(628年),契丹舉部降唐,本地屬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以大賀氏8部為基礎設立10州,並置松漠都督府(今西拉木倫河北岸林西縣櫻桃溝古城址),本地隸屬之。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松漠都督李盡忠叛唐自立,松漠都督府遂廢,此後本地屬突厥。開元三年(715年),契丹首領李失活率部歸唐,唐於翌年復置松漠都督府,本地隸屬松漠都督府,總轄於營州東夷都護府。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瓦解,契丹貴族涅里(又作泥里或雅里,耶律阿保機七代祖)重建遙輦氏部落聯盟,本地為涅里親領的迭剌大部,仍隸於松漠都督府。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此後本地轄於回紇汗國近百年。回紇汗國被黠戛斯推翻後,於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在其首領屈戌的率領下重歸於唐,唐視契丹為屬國,承認屈戌可汗地位,授以「奉國契丹之印」。當時本地稱「西樓」,為契丹「總知軍國事」的于越王所在地。

遼朝時期

本旗為遼上京臨潢府所在地。唐天佑四年(907年),總管契丹部落聯盟兵馬大權的于越王耶律阿保機,經過部落選舉的儀式取代了遙輦氏世為契丹可汗的地位,於正月庚寅在本地即皇帝位,是為遼朝開國之始。遼朝在本地的行政建置有京、府、州、縣四級:

上京:為遼朝首都,位於今林東鎮南故城。始建於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年),初稱皇都,太宗會同元年(938年)更名為上京,並置臨潢府。

臨潢府:為上京道之治所,設於上京皇城內,領36500戶,轄府、州軍、城25,統縣10,其中1州、1城、10縣在本旗境。臨潢府直屬10縣為屬人之制,無轄域,治所均設在京城之內,縣民布於京城四周。

臨潢縣:治所在上京皇城內,縣民散居潢水之北,其地宜植,以燕、薊漢人俘戶置。

長泰縣:治所在上京皇城內,縣民多為渤海人,居京西北與漢人雜處。

定霸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渤海人,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

保和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渤海人,散居京南。

潞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燕薊漢人,與渤海人雜處,布於京東。

易俗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遼東渤海人,居於京北。

遷遼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為遼東諸縣渤海人,多為渤海王兵勇家屬,居於上京東北。

渤海縣:以遼陽叛民徙置。

興仁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不詳。

宣化縣:治所在上京漢城內,縣民本為遼東神化縣徙民,統和八年(990年)又實以諸宮提轄司人戶,隸於彰愍宮。

以上10縣徙置民戶時間不等,建縣時間同在聖宗開泰二年(1013年)四月。

祖州:天成軍,上節度。原為遼太祖四代先人出生地,建城後號曰祖州,是為太祖奉陵邑,位於上京西50里,遺址在今石房子林場後山。祖州直屬長霸、咸寧二縣。

長霸縣:以龍州長平縣民徙置。

咸寧縣:以遼陽長寧縣民徙置。州東南20里有遼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魯的私城。

金朝時期

本旗為臨潢府路之治所。金初沿襲遼制,本地仍稱上京臨潢府。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金都會寧府建號上京,本地改稱北京臨潢府,置北京路都轉運司於此。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尋罷。從此本地免去京號。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建中都於燕京,為置陪都,以大定府(即遼之中京)為北京,於本地置臨潢府路提刑司,掌管一方刑獄事。同時改臨潢府總管為府尹,仍兼本路兵馬都總管。臨潢府隸於北京路,領5縣、37堡。5縣為:臨潢縣,「倚,有金粟河」。長泰縣,「有立列只山,其北千餘里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刺,有撒里葛老睹地」。盧川縣,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以黑河鋪升,原隸全州,後復來屬,有潢河。寧塞縣,泰和元年(1201年)五月置,有滑河。長寧縣,遼永州永昌軍故名,太祖天輔七年(1123年),嘗置節度使,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廢州來屬。

元朝時期

本旗為特薛禪後裔世襲領地,先屬應昌府路,後屬全寧路,隸於中書省。特薛禪為弘吉剌氏,是元朝的功臣國戚。元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在迭蔑可兒駐夏時,將西起今錫林郭勒盟南之阿巴哈納爾,南達落馬河(赤峰)東接扎魯特,北至興安嶺南段的大片土地,分封給特薛禪之子按陳、火忽、冊那顏等,本旗為特薛禪次子火忽領地。火忽一系長子在西域為將,次子無王封,其族眾及所分農土皆由特薛禪長子按陳一系統領。按陳於太宗四年(1232年)由窩闊台汗賜銀印封為河西王,命其統國族(指弘吉剌惕部眾)。火忽族眾隸屬之。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應昌府升為應昌路,由按陳之孫濟寧王管領,本地隸屬之,為濟寧王分地。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全寧府升為全寧路,由按陳之曾孫魯王碉阿不剌管領,本地改隸為魯王分地。順帝至正初(1341年),應昌、全寧2路具罷,本地改隸魯王馬某沙王傅府。至正十四年(1354年),復置應昌、全寧2路,本地仍隸於全寧路,為魯王分地。

明朝時期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明朝於魯王故地置全寧衛,以降人故元知院捏怯來為指揮使,本地隸屬之。永樂元年廢。永樂後本地改屬泰寧衛,隸於奴兒干都司。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朝設置的泰寧、福余、朵顏三衛(稱兀良哈三衛)為北元所破,屬於喀爾喀萬戶內五鄂托克之一的巴林部兼併了泰寧衛,此後本地隸屬北元巴林部,為兀良哈北境。

清朝時期

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巴林部脫離北元歸附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後金在碩翁科爾地方,為已歸附的蒙古諸部劃定牧地,始將巴林部劃定在今巴林左右二旗及林西縣的地面上。崇德元年(1636年)九月,巴林部被編成兩個牛錄旗,由巴林台吉阿玉石和滿珠習禮分領,本地屬滿珠習禮旗。旗下轄牛錄17個(約三個半甲喇),有兵丁5100人(其中甲士360人),共880戶。順治五年(1648年),又在牛錄旗的基礎上將巴林部編為巴林2旗,本地為巴林左翼旗,下轄16佐,隸於昭烏達盟。是為本地建旗之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政府置烏蘭哈達廳,本旗隸屬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升熱河廳為承德府,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本地漢民隸屬赤峰縣。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建置。民國12年(1923年),熱河巴林墾務局林東墾務分局設立,本旗開始大量放墾蒙荒。隨着巴林2旗漢族人口的逐年增多,遂有建縣之舉。1925年,於本旗貝子廟建立林東設治局,代行縣政,隸於熱河特別區。1932年8月,林東設治局正式升為林東縣。自此,本地實行「屬人主義」的旗縣並存體制,旗轄原巴林左翼旗未墾之地,仍隸昭烏達盟;縣轄巴林左右2旗全境,隸屬熱河省。

1933年3月1日,日本侵占林東,本地淪陷。同年7月,撤銷林東縣,廢除蒙旗札薩克制度,建立偽巴林左翼旗公署,隸於偽滿興安西分省(1934年11月改稱興安西省)。1943年10月1日,偽滿洲國並興安各省為興安總省,本旗偽旗公署隸屬之。

1945年8月10日,日本侵略者敗逃,偽旗公署垮台。13日,由林東地區上層人士和子章、馬真吾等人組建了林東維持會,維護地方治安。

1945年12月1日,撤銷林東維持會,由和子章組建了地方臨時行政機構巴林左翼旗政府。1946年6月1日,中共熱北地委於本旗建立第一個人民政權——林東行政委員會,和旗政府同屬於熱河省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1947年11月25日,林東行政委員會與巴林左翼旗政府合併,改稱巴林左翼旗政府,隸屬於熱河省昭烏達盟政府。

1949年5月1日,巴林左翼旗隨昭烏達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共和國時期

1954年3月,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改稱巴林左旗人民委員會。

1968年2月,成立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

196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7月1日,巴林左旗隨昭烏達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1年7月,撤銷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恢復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名稱。

1983年10月,實行市管縣行政體制,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巴林左旗隸屬之。至今。

行政區劃

巴林左旗轄2個街道、7個鎮、2個鄉、2個蘇木。

林東西城街道、林東東城街道、花加拉嘎鄉、三山鄉、查干哈達蘇木、富河鎮、哈拉哈達鎮、白音勿拉鎮、十三敖包鎮、隆昌鎮、碧流台鎮、烏蘭達壩蘇木、林東鎮。

人口分布

2000年,巴林左旗轄5個鎮、15個鄉、3個蘇木,4個鎮、3個蘇木、16個鄉,11個居民區、31個嘎查,238個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旗總人口332550人,其中各鄉鎮蘇木人口(人):林東鎮43379、隆昌鎮18230、豐水山鎮14988、楊家營子鎮17372、白音諾爾鎮7995、烏蘭達壩蘇木5773、白音烏拉蘇木5181、查干哈達蘇木5425、福山地鄉12456、毛寶力格鄉9498、白音敖包鄉16629、白音溝鄉12755、野豬溝鄉7339、哈達英格鄉16158、哈拉哈達鄉15317、罕吐柏鄉10888、十三敖包鄉19953、花加拉嘎鄉18307、寶力罕吐鄉11025、碧流台鄉21534、四方城鄉7979、浩爾吐鄉22907、三山鄉11545。居住着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

2001年撤銷福山地鄉、寶力罕吐鄉、罕吐伯鄉,將三鄉併入林東鎮,撤銷四方城鄉、碧流台鄉,設置碧流台鎮。2002年末,全旗總人口35.9萬人。

200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各鎮、蘇木的人口分布:林東鎮總人口114400人;碧流台鎮總人口52500人;隆昌鎮總人口46900人;十三敖包鎮總人口57500人;白音諾爾鎮總人口17000人;富河鎮總人口17500人;哈拉哈達鎮總人口17100人;烏蘭達壩蘇木總人口17700人;查干哈達蘇木總人口15700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林左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部,大興安嶺山脈向西南延伸處,西遼河支流烏爾吉倫河中上游地段,內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過渡地帶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18°44′-119°48′,北緯43°-48°48′之間。東與阿魯科爾沁旗為鄰,西南兩面與巴林右旗接壤,北與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交界。總面積6644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巴林左旗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四季分別,年平均氣溫5.3℃,無霜期為110天至130天;平均日照時數在3000小時左右,南部略多於北部;年平均降水量為400毫米左右,年平均風速為3--4米/秒。

水文特徵

巴林左旗屬遼河流域,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烏力吉木仁河,流經6個蘇木、鄉、鎮,旗內河長達174.91km,有浩爾吐河、烏蘭壩河、干支嘎河、烏蘭白旗河、查干白旗河、沙里河六條支流在巴林左旗境內匯入。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條,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6條。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巴林左旗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7年,境內已發現各類礦產地130多處,其中工業礦床5個,礦點80多個,礦化點50多個,集中分布在岩漿活動頻繁的北部基岩出露區。已發現礦種有30多種,主要有鉛、鋅、銅、錫等有色金屬,金、銀等貴重金屬,鐵、錳等黑色金屬和葉臘石、珍珠岩、花崗岩等非金屬。這些礦產主要分布在我旗白音諾爾鎮、碧流台鎮、富河鎮、哈拉哈達鎮、烏蘭達壩蘇木等境內。其中,已探明的有色金屬儲量分別為鉛、鋅礦石量4687.981萬噸,現保有鉛鋅礦石量2656.498萬噸,銅礦石量44.983萬屯,銀1400噸,黑色金屬鐵1618.7萬噸,硫鐵礦7300萬噸,石灰石貯量1億噸以上,硅灰石貯量在80.28萬噸以下,還有陶土、螢石、沸石、水晶等非金屬資源。

農畜資源

截至2007年,巴林左旗有耕地155萬畝,適宜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穀子、高粱、煙葉等農作物110多種;可種植白菜、芹菜、韭菜等80多種蔬菜。大蔥、大蒜、雜糧、雜豆、笤帚苗、線麻、土豆在毗鄰地區有很高的聲譽。其中,笤帚苗種植是巴林左旗的特色種植業,十三敖包鎮已經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

全旗有林地面積305萬畝,森林覆被率達30.7%,主要樹種有油松、落葉松、蒙古野果(123蘋果)、山杏及速生豐產用材林等40多種。人工栽植的2萬畝落葉松是自治區最大的人工落葉松林。全旗山杏林面積132萬畝,其中結實面積80萬畝,年產山杏核500萬公斤以上,是全國重點山杏核產區之一。

全旗現有草牧場面積484萬畝,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飼草資源。全旗年產優質綿羊毛230噸、山羊絨100多噸,是東北地區較大的絨毛、皮張集散地。全旗年加工皮張50多萬張,商品肉7256噸。旗內以東源羊絨製品有限公司、東鼎絨毛製品公司和鄂爾多斯集團左旗原料公司為代表的絨毛產品加工和購銷企業發展前景良好。巴林左旗馬鹿資源豐富,擁有東北最大的養鹿場——烏蘭壩林場鹿場和石棚溝林場鹿場,全旗馬鹿現存欄達4600多隻,以內蒙古健元鹿業集團和林源鹿業公司為龍頭的馬鹿養殖及鹿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旗的特色產業之一,鹿產品深加工和馬鹿飼養繁殖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水利資源

全旗地表水資源量為2.0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76億立方米。全旗有中型水庫1座,庫容7175萬立方米;小型水庫5座,總庫容為500萬立方米;小塘壩工程5個;中小灌區43條;機井3761眼,其中:農業灌溉機井3442眼,生活機井235眼,工業企業用水機井84眼。

經濟

綜述

2011年巴林左旗實現生產總值83.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4.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6.74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41.08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增加值25.66億元,增長12.8%。按戶籍人口計算,全旗人均生產總值23365元,增長15.7%。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0:46.8:32.2調整到20.1:49.2:30.7。從增長情況看,第二產業增速達到19.8%,分別高於第一、三產業13和7個百分點,居三產業之首。從拉動情況看,在生產總值增長14.8%中,第二產業拉動9.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第一、三產業8和5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全旗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2011年末全旗從業人員20.93萬人,增長1.2%。其中,單位從業人員2.26萬人,下降0.05%;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3.88萬人,增長1.1%;鄉村從業人員14.79萬人,增長1.4%。2011年開辦創業培訓班17期,培訓學員502人。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373人。新增就業人數113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7%。

第一產業

2011年巴林左旗農作物播種面積160.2萬畝,增長0.03%。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46.8萬畝,下降1.25%;油料面積4.2萬畝,增長3.9%;甜菜面積1.1萬畝,增長42.6%;蔬菜面積3.2萬畝,增長0.75%。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中,穀物面積109.9萬畝,增長9.1%;豆類面積25.7萬畝,下降18.7%;薯類面積11.2萬畝,下降31.3%。巴林左旗糧食總產量6.0億斤,增長15.4%。其中穀物產量4.79億斤,增長17.5%;豆類產量2.18億斤,增長83.1%;薯類(折糧)產量0.99億斤,下降1.3%。

6月末家畜存欄174.5萬頭只,下降1.6%。其中大牲畜23.5萬頭,增長14.8%;小牲畜125.8萬隻,下降4.5%;生豬25.2萬口,增長0.03%。在大牲畜存欄中,牛存欄9.2萬頭,增長13.2%;驢存欄10.4萬頭,增長18.8%。在效益指標中,總增率33.7%,出欄率43.9%,良改率98.7%。6月末家畜存欄中,能繁殖母畜69.66萬頭只,占家畜存欄的39.9%。2011年肉類總產量2.35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12萬噸,牛肉產量0.27萬噸,羊肉產量0.72萬噸。禽蛋產量5681噸,牛奶產量2756噸。

2011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積21.5萬畝。山杏林面積156萬畝,結實面積90萬畝。山杏核產量800萬斤。

第二產業

2011年巴林左旗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3.52億元,增長1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1.3%。主要產品產量:鉛精礦含鉛量1.18萬噸,鋅精礦含鋅量6.07萬噸,鐵精粉40.1萬噸,葉臘石15.56萬噸,供電量3.71億千瓦時。巴林左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12億元。巴林左旗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56億元,增長29.9%。

第三產業

2011年巴林左旗公路貨運量103.9萬噸,增長4.0%,貨運周轉量6651.25萬噸公里,增長3.6%;公路客運量229.3萬人次,增長2.4%,客運周轉量12755.3萬人公里,增長1.0%。

2011年完成郵電通訊業務總量1.25億元。巴林左旗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45450門。固定電話用戶34450戶。計算機寬帶網用戶12381戶。巴林左旗共接待海內外遊客3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億元,增長6.7%。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2億元,增長16.2%。按銷售地域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28億元,增長16.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7.14億元,增長15.7%。社會消費品商品銷售總額49.81億元,增長22.1%。其中批發業22.65億元,增長26.9%;零售業23.75億元,增長18.0%;住宿業0.93億元,增長23.6%;餐飲業2.48億元,增長19.7%。

2011年年末巴林左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9.73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4.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3%。

社會

科技事業

2011年巴林左旗舉辦各類適用技術培訓班271期,接受培訓的農牧民達6萬人次。2011年簽定自治區級以上科技成果1項,發明專利2項,年內簽訂技術合同12項。

教育事業

2011年巴林左旗普通高中在校學生8206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7667人;初中在校學生13829人;小學在校學生21520人。初中入學率98.25%;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初中輟學率1.75%,小學學生輟學率為0。高考本科上線率54.4%。2011年中小學校計算機擁有量2114台,圖書藏量73.85萬冊,電子圖書藏量1823GB。

文化事業

2011年巴林左旗組織開展了元宵節燈展、交誼舞大賽、新春秧歌會演、元宵節書畫筆會等春節文化活動。旗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免費向公眾開放,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成果。博物館2011年共接待觀眾2萬多人次。圖書館被列為「全區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示點單位之一,錄入數據3000餘條。組織各類科教興農活動11次,贈送農村書刊3850冊,受益農牧民2萬多人。旗烏蘭牧騎創作並演出了舞蹈《契丹鼓韻》和《上京連着絲綢路》。《契丹鼓韻》獲自治區文化廳頒布的創作二等獎、表演三等獎。2011年接待性演出96場;下鄉演出101場。

醫療事業

2011年末巴林左旗擁有鄉級衛生機構22個,旗直屬醫療機構6個。年末醫療衛生機構擁有病床938張,其中,農村牧區擁有病床430張。巴林左旗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106人,其中執業醫師340人。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工作進展順利,自願參加農牧民27.5萬人,常住人口參合率98%。503人獲得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扶助。

體育事業

2011年巴林左旗共組織中國象棋、乒乓球、網球雙打、千人長跑、老年門球、老年健身操、太極拳(劍)、地擲球、中小學生排球、籃球等大中小型體育競賽二十四項。參加市級組織的職工乒乓球、橋牌、第二屆赤峰市殘疾人運動會、籃球、網球比賽五次。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巴林左旗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529張,收養482人,發放救助金148萬元。分散供養五保老人1308人,發放救助金288萬元。社會救助工作進一步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420人,發放救助金2556萬元;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19000人,發放救助金3183萬元。退伍軍人的生活和就業得到妥善安置。

脫離貧困

2020年2月24日,巴林左旗貧困人口綜合發生率低於3%,漏評率和錯退率均低於2%,群眾綜合認可度高於90%,農村牧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顯著提升,脫貧長效機制完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將按程序退出貧困縣序列。

民俗文化

巴林左旗文物古蹟繁多,古文化遺址273處,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巴林左旗現存沉眠博大的遼上京遺址,交相輝映的南北二塔,氣勢恢宏的召廟石窟,峰巒迭嶂、環境幽雅的祖州、祖陵,全國獨—無二的遼代石屋等名勝古蹟多處,建有以遼代考古和草原風光為中心的旅遊區多處,如召廟旅遊區、遼祖州旅遊區、洞山旅遊區、烏蘭壩森林生態旅遊區、古冰川遺蹟——冰臼群等,1997年發現的奇異冰川遺蹟--冰臼群,屬國內外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同時也是旅遊佳地。

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是國家確認的文物大縣。已發現的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各類文化遺存51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遼上京遺址、遼祖州祖陵遺址、召廟遼代石窟、韓氏家族墓地、金界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前召廟遼代開化寺遺址、洞山遼平頂山雲門寺遺址、富河溝門遺址、哈拉基木祭祀遺址)。

旅遊景點

烏蘭壩森林旅遊風景區

烏蘭壩旅遊風景區距巴林左旗林東鎮90公里,屬大興安嶺西南山麓余脈,因生態資源良好,形成巴林左旗生態的一道自然屏障,這裡有內蒙古最大的馬鹿養殖基地,共有馬鹿3000多頭,人工林4.7萬畝,自然林80萬畝,是自然觀光旅遊的良好去處,景點有十八羅漢山、道士煉丹、林海一柱、雙龜戀、企鵝石、駱駝峰等。烏蘭壩旅遊風景區集吃、住、娛於一體,來此旅遊,使人真正有回歸大自然的感受。[1]

視頻

大美中國之內蒙古巴林左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