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德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德年
出生 1938年10月27日
吉林省四平市
國籍 中國
別名 滿族
職業 免疫學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巴德年
  • 外文名稱: Denian Ba
  • 國 籍: 中國
  • 民 族: 滿族
  • 出 生 地:吉林省四平市
  • 出生日期:1938年10月27日
  • 職 業:免疫學家
  • 畢業院校:哈爾濱醫科大學
  • 信 仰:共產主義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代表作品:《當代免疫學技術與應用》
  • 主要成就:首次提出免疫功能異常與高血壓發生的關係;獲國家級

巴德年

巴德年,吉林省四平市人。 免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 兼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顧問、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雜誌》總編、中國免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巴德年長期致力於腫瘤免疫研究和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及浙大醫學學科的全面繁榮 。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學的研究有多項成果在國內國際處於領先水平,成為中國癌生物療法的學術帶頭人之一;二十一世紀初,巴德年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期間,主持的科研和教改成果在中國處於領先水平。

人物簡歷

巴德年,1938年10月27日出生於吉林省四平市。

1949年,四平解放後巴德年開始上學,11歲的他直插二年級,用四年半讀完小學。初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保送進四平重點高中。高中一年級時,他自修了幾門高考必學的課程,被哈爾濱醫科大學破格錄取。

1957年,巴德年就讀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系,1962年畢業。學習期間曾獲得衛生部全國醫學院校俄語統考第二名。

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醫科大學(原北京醫學院)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很快適應了俄語改為英語的轉換。196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碩士學位。

1978年,在哈爾濱醫科大學教學崗位的巴德年,被學校推薦參加中國第一次出國選拔考試,以優異成績順利通過,遂前往日本北海道大學癌症研究所深造。1982年畢業獲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第一個外籍留學生.

巴德年學成回中國後,把先進的思維帶回哈爾濱醫科大學,逐步從普通教授走上領導崗位,擔任了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黑龍江省腫瘤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因其免疫學的研究有多項成果在國內國際處於領先水平,成為中國癌生物療法的學術帶頭人之一。

1990年至1992年,巴德年被派駐日本,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教育參贊。他在留學生中大力開展"將愛國主義思想轉化為愛國主義行動"的活動,被當時中國駐其他國使館的教育參贊們廣為借鑑。

1992年9月,巴德年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至2002年卸任。巴德年在從事醫學教育管理、培養高層次醫學精英人才的過程中,致力於高等醫學教育改革並取得顯著成績。卸任前,他被院職工一致投票選為優秀共產黨員。

1994年,巴德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工程院成立後的第一批院士。至此,巴德年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廣範圍的全國醫療體制,致力於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方案的探討與研究,先後在中國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

1999年,巴德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部外籍院士。

2003年,巴德年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他全身心投入腫瘤免疫及機制研究、醫療體制改革方案探討、醫學教育管理等工作,啟動了國際教育項目,加快了教育國際化進程。

2000年至2008年,巴德年任《中華醫學雜誌》第24、25屆編委會總編。在擔任總編的8年裡,每年通過"總編寄語"、"編者的話"撰寫評論,為《中華醫學雜誌》和中國醫學科學技術的提高與發展盡力。

2009年,巴德年卸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被聘為名譽院長。同時卸任《中華醫學雜誌》總編,而任第26屆編委會名譽總編。

卸任實職後,巴德年仍擔任着一系列社會職務: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免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至晚年,還躬身筆耕不斷寫出主題論文,並經常應邀請前往各大院校講學或演講。


2000年至2014年間,巴德年先後應邀參加"中國細胞治療研究進展與臨床前沿研討會" 、"國際健康論壇" 、"海峽兩岸醫院院長論壇" 等重要峰會,與同仁分享他的學術思想;同時應邀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內蒙古醫科大學等十多所大學做了《關於當代醫學與醫學生》的講座,為年輕人傳遞他的現代醫學觀,繼續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為年輕人走向成功架橋鋪路。

突出貢獻

  • 巴德年長期致力於腫瘤免疫研究。

二十世紀80年代初,巴德年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抗胸腺自家抗體,從而為高血壓大鼠的免疫功能低下找到了原因。在國際上首次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提出免疫功能異常與高血壓發生的關係;在國內率先結合中國實際,開展癌轉移機理及防治途徑的研究,建立5種高轉移動物模型和穩定的高轉移性細胞株,並在內源性白介素-2誘導、同種LAK細胞應用、LAK細胞殺傷原理以及LAK細胞的臨床治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巴德年還在中國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參加編寫了《Immunology of Cancer》,主編了《當代免疫學技術與應用》以及《當代醫學新理論與新技術叢書》等。 2014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2014年《"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增補項目,《當代醫學新理論與新技術叢書》被列入其中。

  • 教育貢獻

巴德年始終致力於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和浙大醫學學科的全面繁榮。特別是在浙大醫學院長任期內,從多方面入手加快教育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高學院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一方面,整合資源爭取項目。他首先恢復了浙大與[[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MedicalBoard,CMB)中斷5年之久的聯繫,先後從CMB獲得了8個項目累計253萬美元資金的資助,有力地支持了浙大醫學教育改革和醫學師資力量的培養。同時,為浙大醫學院爭取到了臨床醫學八年制的舉辦權,醫學院實現了一級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共獲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腫瘤學、兒科學、外科學(普外)等3個國家重點學科。此外,作為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評估組組長和衛生部"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的7名首席專家之一,巴德年還為學校爭取到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

另一方面,推行改革接軌國際。他於2004年啟動了學院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採用"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整合模式,走在全國前列;同年,啟動雙博士學位(MD與PHD)教育計劃;2005年,正式啟動了八年制醫學教學計劃,實施"八年一貫,兩段完整"的醫學博士培養模式;2006年在全國率先引入臨床醫學教學模式"見習醫生制"(clerkship),實現了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模式。2006年9月,又啟動了國際教育項目,先後從國內外引進教授、研究員21名,副教授7名。引進的28名人才中,在2007年以前(含2007)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有33人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6項。學院的全部教育改革項目均得到了CMB的認同和支持。

巴德年任期內,學院先後成功申報獲批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並獲批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科研總經費超6億元,年度科研經費增長了3倍多。發表SCI收錄論文共2000餘篇,其中2008年度醫學學科SCI收錄論文躍居全國醫學院校第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連續三年獲得項目達450餘項,總數列全國醫學院校第一。

  • 科技成果

巴德年主持參與的科技成果主要有兩項:

【一】腫瘤轉移模型的建立及LAK細胞的抗轉移作用。 完成人為:巴德年、王吾如 。成果公布日期為 :1985年1月1 日。

此項成果研究建立了5種用於腫瘤轉移研究的動物模型,並分離出高轉移性的癌細胞。高轉模型世界上為數不多,在大鼠系統中國內首次報道。研究中應用白細胞介素2誘導產生LAK細胞,在大鼠系統中,有效地抑制了肺轉移的形成並證明LAK細胞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減少[[腫瘤細胞在肺內的存活,摧毀已建立的微轉移。此研究為國內首創,世界上尚未見報道,它為研究癌轉移的機理及為癌轉移的防治提供了新方法。

【二】癌過繼免疫療法新途徑。 完成人為:巴德年、王吾如 。成果公布日期為1985年1月1日。

此項成果對人癌性胸腹水淋巴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腫瘤引流區域淋巴細胞體外擴增及LAK(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細胞)的活性誘導進行研究,為LAK的臨床應用和來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新途徑。該成果發現了NSP、甲氰咪呱與LAK聯合應用時體內抗癌的協同作用,以及胰島素在體外促進LAK細胞的增殖而不降低LAK的殺傷活性,這為增強臨床應用療效開闢了新途徑,並提出了胎兒脾作為同種LAK細胞來源及應用前景。

著作論文

多年來,巴德年共撰寫著作多部、論文100多篇。主要代表論著如下:

  • 專業著作

《當代免疫學技術與應用》(主編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8年)

《當代醫學新理論與新技術叢書》(主編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管理論文

《就任紀念特別學術講演》載《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與小林博合作

《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醫學教育》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6年第4期

《醫學科技的發展趨勢和我們的發展戰略》載《中國軟科學》 1997年第2期

《改革醫學學位類型 加速高層次人才培養》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8年 第3期 /與李介祚合作

《我國醫學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對當前醫學教育的反思與建議》載《中華醫學雜誌》2007第1期

《我的醫學科學觀--人口、健康與醫學真諦》載《中華醫學會腎病學分會2010學術年會講座匯編》

《借鑑美國醫學教育 培養卓越醫學人才》載《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年第2期 /與俞方 等合作

《健康是國民第一素質》載《健康大視野》2013年 第22期

  • 學術論文

《腫瘤免疫的重點課題和主要趨向》載《醫院管理》1982年第12期

《同種免疫刺激對LAK細胞抗轉移作用的增強》載《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86第2期 /與李松枝合作

《緩慢釋放載體PLF-127的研究--對特定的生物學反應調節劑(BRM)抗腫瘤作用的增強》載《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 /與鮑桂湘等合作

《體外LAK細胞與人肺癌細胞接觸的電鏡觀察》載《哈爾濱醫科大學報》1988第6期 /與史家嵐等合作

《THE EFFECT OF THE TRANSFER OF LAK CELLS, COMBINED WITH ALLOIMMUNIZATION, ON THE PULMONARY METASTASES OF RAT MAMMARY CARCINOMA》載《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1989年01期 /與李松枝合作

《治療癌症的一個新途徑--LAK療法》載《黑龍江醫學1989第1期)

《在人的不同轉移性肺腺癌細胞中癌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上的比較研究》載《實用腫瘤學雜誌》1991年第3期/與范曉波等合作

《淋巴/細胞因子研究與臨床應用》載《江蘇醫藥》 1992第2期/與夏志鵬等合作

《Cytotoxicity of Human LAK Cells Against Mitotic Phase Tumor Cells》(《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1994年01期 /與劉國榮等合作)

《人CD3AK細胞殺傷人肺腺癌細胞的形態學觀察》載《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1995年第1期/與李殿俊等合作

《GM-CSF基因轉導對人乳腺癌細胞免疫原性及致瘤性的影響》載《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 1996年第4期/與趙明等合作

《病原體抗原刺激的正常人外周血CD4^+T細胞對γδT細胞的影響》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97年第6期 / 與何維 等合作

《CD_3AK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抗腫瘤作用》載《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與李殿俊等合作

《人腫瘤浸潤γδ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研究》載《免疫學雜誌》2000年第16期 /與陳娟、何維合作

《免疫重建SCID小鼠B淋巴母細胞瘤模型的建立》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與劉慶豐等合作

《人外周血γδ T細胞的可溶性anti-TCRγδ抗體擴增及其培養和保存的條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載《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誌》2009第16期/與康寧等合作

《蛋白指紋圖譜技術篩選神經精神狼瘡的生物標誌物》載《中華風濕病學雜誌》 2012第6期/與李永哲合作

碩博培養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3年至2002年期間,巴德年共培養9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1名獲得碩士學位,基本情況如下:

【宋英暉】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2年06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學位論文: 白細胞介素15在抗腫瘤免疫機制中的作用

【李永海】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1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位論文:小鼠胸腺衰老相關新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鑑定

【陳 娟】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0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位論文: 人腸癌腫瘤浸潤γδT淋巴細胞的體內外功能研究

【蘇 華】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9年10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位論文:小鼠胸腺衰老相關新基因的克隆及鑑定

【薛 莉】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9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位論文: 人白細胞介素15真核基因表達及對小鼠肺腺癌的基因治療

【於松濤】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8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位論文: 人類腫瘤浸潤γδT淋巴細胞的體外擴增及體內外功能研究

【沈永泉】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7年06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位論文: 人白細胞介素-15 cDNA克隆和表達及IL-15 cDNA轉染肺癌細胞所誘導的抗腫瘤效應

【趙 明】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5年06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哈爾濱醫科大學; 學位論文: 人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轉導對人乳腺癌細胞系MCF-7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王文閣】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4年06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 哈爾濱醫科大學; 學位論文: 白細胞介素2基因插入腫瘤細胞進行腫瘤基因治療的基礎研究

【侯 萍】 學位類別:碩士 ;授予學位日期 1993年06月01日;授予學位單位: 哈爾濱醫科大學; 學位論文: CD3AK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抗腫瘤作用的研究

主要榮譽

1990年,巴德年被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聘為提名委員會委員。

1997年,獲北美華人生命科學成就獎。

1998年,獲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醫學(CMB)傑出貢獻獎。

2001年,巴德年再度擔任"中國醫學諾貝爾獎推薦人"。

2008年,被衛生部列為"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首席專家。

2004年,被評為浙江大學"三育人標兵"。

2005年,浙江大學創辦以醫學院院長巴德年名字命名的"巴德年醫學班"。

2006年,巴德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科技工程獎。

2007年,獲香港中國傑出學人獎。

2009年,獲竺可楨獎。

此外,巴德年還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

巴氏觀點

  • 院士觀

"院士,只說明他曾經為國家做過一定的事情,或者是說,有過某種程度的貢獻,但決不能說明他今天還有多大的能力或以後還會做多大的貢獻,不可能!院士也和所有人一樣,到時候,動脈硬化甚至老年痴呆。在這個問題上,我主張:院士也好,老科學家也好,應該是盡其所力、盡其所為。最重要的不再是他還有什麼發明,還有什麼創造,而更重要的是看在他後面還能站起來多少人!看他還能為多少人鋪路、架橋!"(摘自2009年巴德年在浙江大學關於《諾貝爾獎、院士及做人》的演講)

  • 醫學觀

"醫學不僅是關於疾病的醫學,更是關於健康的科學。" "未來醫學將是3P的醫學(Prediction可預見、Prevention預防、Persocialization個體化)。 無論是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今後都要發展成為健康醫學,能力醫學;無論是醫師、公共醫師,護理師,今後都要成為健康的設計師,健康的指導師,健康的監督師。" "暢行3P醫學,做3P醫生是新時代醫學工作者的使命。"(摘自巴德年2014年11月17日在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關於《當代醫學與醫學生》的專題講座)

  • 教育觀

"大學不但要有大師,還要出大師,育大師。" "教育以學生為主導,而非以教師為主導。" "也許自己現在並不記得每一位老師具體的授課內容,但是老師對學生理念與思想的影響卻永遠根植在了自己的心中。" "所以說,現代醫學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呼喚教師的責任心和創造力,呼喚大師級教師上講堂,呼喚大學的尊嚴和影響力!"(摘自2014年巴德年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關於《大學尊嚴與教師影響力》專題講座)

  • 辦學觀

"我們也是"國家隊!" "我們是中國最好的綜合大學!" "中國應該在最好的綜合大學裡創建最好的醫學院!" "在醫學的科學創新和知識創新中,浙大必須有更大的貢獻!要瞄準國家目標,承擔國家任務來體現浙大醫學院對國家的貢獻!" "一流的大學要做世界上誰也沒做,或者沒做出來的事情!"(摘自2006年4月1日巴德年在浙江大學首屆紫金創新論壇關於《辦一流大學一流醫學院》的演講)

  • 人才觀

"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醫學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具備'四有能力',即'人文心、科學腦、世界觀、勤勞手'。作為一名優秀的醫學人才,必須具備'五大素質',即'愛國敬民,國家主人的責任心;學啥會啥,幹啥像啥的真本事;合作共事,組織領導的團隊精神;百折不撓,榮辱不驚的堅強意志;以及打不倒、累不壞、氣不垮的健全體魄'。" "醫學教育教學的主旋律就是'意志品質、能力潛力、團隊精神和健全體魄'。"(摘自2014年2月12日巴德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關於《醫學教育與醫學人才》的專題講座)

  • 人生觀

"做人--做中國人--做共產黨人,是人生三部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應當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首先重視培養做人和做中國人的基本品質,然後進一步追求做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人的身體必然衰老,但精神可以永遠年輕!"(摘自《求是》雜誌1997年第三期巴德年的論文《做人-做中國人-做共產黨人》

外界評價

  • 官方聲音

官方組織稱:他是中國癌生物療法的學術帶頭人--

2012年01月11日,【中國領導幹部在線網】發表題為《我國癌生物療法的學術帶頭人--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巴德年》的文章稱:"巴德年作為我國癌生物療法的學術帶頭人,不僅取得了多項世人矚目的成果,在管理崗位上工作多年,也有所創造和見地。" "巴德年任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期間,在國內率先實行破格晉升,使一大批青年人脫穎而出。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教育參贊期間,在留學生中開展的'將愛國主義思想轉化為愛國主義行動'活動,成為當時我國駐外使館廣為借鑑的留學生工作新模式,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 媒體讚譽

新聞媒體稱:他是中國的"巴普洛夫"--

2009年10月10日,【浙江大學報網站】刊登題為《中國的"巴甫洛夫":巴德年院士》的文章稱:"巴德年在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期間,被師生們親切地譽為中國的'巴甫洛夫'。浙大醫學院常務副院長羅建紅回首醫學院的飛躍發展時,將成績歸功於巴德年院士,他說'巴院長以其豐富的學校和行政管理經驗、專業和學術的造詣、對國內外醫學發展的遠見和把握、充沛的人脈及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在院長任期內帶領醫學院獲得了顯著的進步,為學院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醫學院的師生們從心底感激這位中國的"巴甫洛夫"。

  • 同仁評說

學術同仁稱:他是中國未來的醫學科學家--

2006年12月15日,有學術界的同仁在【大眾健康網】上發表評論說:"巴德年院長几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但他利用午休和晚上的邊邊角角的時間,跳出繁忙的工作,極目醫學的未來發展。巴院長搜集、整理了大量資料,終於在一個星期天,萬餘字的《未來醫學》一氣呵成!他對未來醫學的探索思路寬闊、令人耳目一新。他的文章,視角寬闊、深遠,內容翔實、浩大,涉及到有關醫學的法律、倫理以及醫學和多種學科的融合等,為醫學的未來勾勒出一條美麗而清晰的線條。巴德年因此又被冠以未來醫學科學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