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彥淖爾市民俗學會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巴彥淖爾市民俗學會一個為了弘揚西部地區民間民俗文化,充分調動民間民俗文化人才的積極性,搜集、整理、搶救、挖掘、繼承河套地區和烏拉特草原民間文化遺產的組織。

目錄

概況

為了弘揚西部地區民間民俗文化,充分調動民間民俗文化人才的積極性,搜集、整理、搶救、挖掘、繼承河套地區和烏拉特草原民間文化遺產,2004年7月17日,巴彥淖爾市民俗學會在臨河正式掛牌成立。

該協會的性質為民間社會團體[1],隸屬於巴彥淖爾市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該協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秘書長負責制。

八十名代表及文藝界人士參加了成立大會,市文聯領導主持會議,並致詞祝賀。大會通過了巴彥淖爾市民俗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學會組織領導機構。

相關資訊

「富饒的湖泊」,能工巧匠的故鄉——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因境內有著名的淡水湖烏梁素海以及眾多的湖泊而得名。巴彥淖爾市東接包頭市,西連阿拉善盟、烏海市,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全市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聚居着蒙、漢、回、滿、達斡爾等29個民族, 總人口170萬人,轄四旗、二縣、一區,市政府所在地臨河區。

巴彥淖爾南部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湖泊300多個,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灌區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區,有1100多萬畝良田,盛產小麥、葵花、蜜瓜、番茄、枸杞等名優產品,葵花產量居全國首位,青紅椒、番茄等產品遠銷歐美等國,農畜產品出口位居內蒙古之首。巴彥淖爾正在以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為目標,努力打造「塞上糧倉、天下廚房」「草原上的菜籃子」「黃河邊上的農藝園」。

巴彥淖爾中部為陰山山脈,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300多處、69種,文物古蹟有陰山岩刻5萬多幅,1000多公里的秦趙漢長城及其障塞,漢代古墓葬群等。「塞上明珠」烏梁素海、「天然公園」大樺背、奔流不息的黃河、水草肥美的烏拉特草原等構成了巴彥淖爾多彩迷人的自然風光。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而精彩、文化多元而豐厚。從舊石器晚期起,北方先民開始在這裡上演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開發史,農耕文化、遊牧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邊塞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在這裡融合、積澱、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套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烏拉特民歌《鴻雁》、銅銀器技藝、河套爬山調、河套二人台等民俗民間文化特色濃郁。

陰山岩刻是河套文化重要的元素,是反映我國古代北方各民族文化歷史的千里畫廊,是河套先民留給後人的一部無字天書。它真實地記錄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鮮卑的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歷史。通過陰山岩刻,我們可以從文化學、人類學、傳播學、民俗學[2]、美學、原始宗教史、美術史、藝術史、民族史等多學科多角度去進一步研究和理解河套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理念。2012年,巴彥淖爾市陰山岩刻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視頻

巴彥淖爾市民俗學會 相關視頻

銀器鍛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寸發標
烏拉特民歌《鴻雁》 演唱:張立萍 鋼琴:張佳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