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女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女詞》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巴女詞》是詩人李白的五言絕句,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84卷第59首。

這首詩當作於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詩人二十五歲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擬民歌之作。自此之後,不斷有擬作,表現了李白對民歌的傾心和學習。

詩中巴女的丈夫大約是乘船東下去經商,所以詩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極簡單的幾筆,勾勒出與丈夫分別時的情景,道出了女子當時的不忍分別的複雜心情。借用水如箭、船若飛與問「郎幾歲歸」的心情進行對比,隱隱露出丈夫告別家鄉遠遊的絲絲悲痛。此詩語言樸素簡潔,語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動地表現了巴女那種真摯淳樸的思想感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巴女詞[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巴女1詞

巴水2急如箭,巴船去若飛。

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

話譯文

巴地的長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兒順水漂流疾若飛。

十個月時間走過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歸?

詞句注釋

巴: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古時為巴國。巴女,即巴地的女子。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內。巴水:指三峽中的長江水,因處在三巴之地,故名。王墒註:「唐之渝州、涪州、忠州、萬州等處,皆古時巴郡。其水流經三峽下至夷陵。當盛漲時,箭飛之速,不足過矣。

作品鑑賞

詩中巴女的丈夫大約是乘船東下去經商,所以詩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極簡單的幾筆,勾勒出與丈夫分別時的情景,道出了女子當時的不忍分別的複雜心情。

詩中前兩句寫水、寫船,「急如箭」「去若飛」兩個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這既是對客觀事物的實寫,又含蓄地寫出了送行者灑淚惜別的細微心理活動。在詩中主人公看來,頃刻離別,去若離弦,萬千心事還沒有來得及說,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盡頭了,這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接下兩句是對巴女內心活動的直接刻畫。巴女送丈夫離去以後,落淚如雨,痴痴立在岸邊,她默然地計算着:「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暗寓出身隔異地,夫妻兩人不知何時才能團聚的悲傷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於交通極不便利,各種物質條件的貧乏,往往客死異鄉,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獨守的商婦,大多形同孤寡、無依無靠,她們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所以她們與丈夫離別就象生離死別一樣。本詩就在對這種無限惆悵的情調的描寫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這首詩從題材到語言與六朝民歌幾無區別,形式樸素簡潔,語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動地表現了巴女那種真摯淳樸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

  1. 《巴女詞》 詩詞名句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是唐朝大詩人,名聲絕對一流,為什麼唐玄宗那麼喜歡李白 騰訊視頻,發布時間;2019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