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南區和平橋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巴南區和平橋天主堂位於巴南區接龍鎮團山堡。咸豐十年(1860)年法國傳教士修建,占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教堂為穿斗結構,附屬建築為土木結構。原建於石嶺崗新橋灣,當地稱「白果樹教堂」。

教堂簡介

重慶天主教會光緒十八年(1892)在若瑟堂附近韋家院壩創辦育嬰院,收養社會上被遺棄的孤兒。1913年,育嬰院遷往巴縣太平鄉(今和平鄉)白果樹。教會撥當地田產作為該院經費。民國22年白果樹育嬰院將10歲以上的孤兒送往沙坪壩育嬰學院,10歲以下的仍留在白果樹,並收養當地教內外最貧困的女孩。1939年沙坪壩育嬰院學校又將部分稍大的女孩送到白果樹。孤女長到十三、十四歲後,由院方作主訂婚,或作童養媳。白果樹育嬰院的負責人,歷來由教會直接任命法籍神父擔任,直到1942年才由白果樹教堂中國神父吳崇德兼任。該院1951年5月23日交人民政府接辦,有孤兒49人。稱「重慶白果樹神學院」或「白果樹法國天主教教會書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避日機空襲,重慶楊家十字若瑟堂創辦的「公義書院」先遷沙坪壩,後遷巴縣太平鄉(今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碑埡村)白果樹辦小修院。隨後,重慶聖公堂部分修士遷來白果樹小修院,由聖心堂修女代管。白果樹小修院又遷水鴨凼天主堂。小修院遷到水鴨凼天主堂後,水鴨凼天主堂創辦會議學校,信徒增多,中外神職人員來往頻繁,至今在教堂鄰近有外籍傳教士墓3座,近年還有外籍人士前來參觀拍照。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小修院遷回白果樹。1951年,水鴨凼天主堂宗教活動停止,巴縣接龍鄉小學設在教堂。1974年後,因教堂房屋老化、光線不好,學校搬走,教堂拆除。

1982年,巴縣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全縣天主信徒1794人。為方便信徒過宗教生活,決定在信徒較集中的接龍區和平橋鄉打鐵村(今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碑埡村)設立宗教活動點,在接龍鎮碑埡村(原接龍鎮和平橋鄉打鐵村)修建新教堂。1985年底開工,1986年1月,巴縣人民政府同意開放和平橋天主堂,並成立了和平橋鄉天主教活動點管理小組。管理小組以沈文良為組長,任子清為副組長,加強對活動點的領導和管理。1988年1月,教堂竣工,舉行了獻堂典禮。2001年4月,依法向重慶市巴南區政府民族宗教僑務辦公室登記,並建立了堂務管理委員會。堂務管理委員會由7人組成,宋宗倫為主任。2002年下半年,維修圍牆,花費9000多元。

今和平橋天主堂占地468平方米,建築面積289平方米,另「三自商店」門面60多平方米。教堂為土木結構,殿堂中央塑耶穌聖心像,牆兩旁懸掛有耶穌受難十四處彩印油畫。

1991年12月10日,巴南區天主教第一次代表會議暨區愛國會成立大會召開,和平橋天主堂為巴南區天主教愛國會駐堂,曾多次評為「先進宗教活動場所」、「五好宗教活動場所」。現有信徒1700餘人,神父1人。信徒主要來自接龍鎮、南彭鎮、姜家鎮等地。

歷任神父

張開林(2001—2009)—劉文明(2009—2015)

管理委員會

歷任主任:王振中 (2001-2009)劉文明 (2009-2015)

彌撒時間

主日彌撒:09:00

天主教

天主教」一詞的西文源自希臘文,意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天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1]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取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教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耶穌生母瑪利亞為「聖母」。「信經」[2]是天主教權威性的信仰綱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時必讀的經文。其中《使徒信經》是最古老的信經之一,共十二條,有「十二端信道」之說,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創造人類。2.相信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耶穌降生為人、救贖人類,受難(被處死)、復活、升天,末日審判時將再次降臨。3.相信天主聖神(即聖靈)、聖教會、肉身復活等。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的簡介以及天主教在青海省的傳播,青海新聞網,2006-08-20
  2. 信經,新浪博客,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