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巧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巧偽漢語詞彙,拼音:qiǎo wěi,意思是虛偽不實,出自《莊子·盜跖》。中文名 巧偽 拼 音 qiǎo wěi 來 源 《莊子·盜跖》 釋 義 虛偽不實 .

巧偽
圖片來自百度

目錄

1 釋義.2 出處.3 例句.

釋義

虛偽不實。 [1]

出處

《莊子·盜跖》:「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 [2]

巧偽
圖片來自百度

例句

漢 劉安《淮南子·主術訓》:「為智者務於巧偽,為勇者務於鬭爭。」 [3] 漢·劉向說苑·叢談》:「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漢書·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偽趨利。」晉·葛洪《抱朴子·明本》:「曩古純樸,巧偽未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鑒,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在今氣磊落,巧偽莫敢親。」唐·李端雜歌》:人生照鏡須自知,無鹽何用妒西施。秦庭野鹿忽為馬,巧偽亂真君試思。宋·蘇軾《策別十二》:「及至 秦 漢 之世,其民見利而忘義,見危而不能授命,法禁之所不及,則巧偽變詐,無所不為。」宋·張耒《瓦器易石鼓文歌》:羲黃已亡巧偽起,采椽土木消純樸。何為獲此上古器,經歷萬古遭搜掠。嚴復《論中國教化之退》:「今支那之民非特智識未開也,退化之後,流於巧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