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左邊是情,右邊是暖(劉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左邊是情,右邊是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左邊是情,右邊是暖》中國當代作家劉群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左邊是情,右邊是暖

為了孩子的教育大計,我和老公毅然決然在陌生的城市買了房。

房子有了,卻遠離了親人、朋友、熟人。我與老公早晨上班走,晚上下班回,來來去去如入無人之境,感覺就像兩塊無根浮木遊走在城市的茫茫大海上——四周全是孤獨。我們與這座城市沒有絲毫的血緣關係,唯一的紐帶就是兒子。

一家人最最盼的就是周末了,早早收拾好行李,單等兒子放學。孩子一到家,我們立刻捲鋪蓋卷「回家啦」。

這個城市不屬於我們,我們只是他誤打誤撞的一個匆匆過客而已。直到——

我發現了他們——生活在我們這條大街上的一群熱氣騰騰的普通勞動者……

深冬的早晨五點左右整個城市還沉在酣酣的夢中,我們這條大街道路兩旁的小吃店的燈會陸續打開,遠遠看去,這裡一盞那裡一盞就像剛剛張開的惺忪的睡眼,朦朦朧朧卻又穿透力極強……

再看燈下的人早已忙得熱火朝天了。在這諸多的小吃店中,給我留下獨特印象的有——

這家麵館是地地道道的一家安徽人開的。

五年前,為了討生活,他們拖家帶口舉家輾轉到這裡——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上八年級,小女兒上三年級。男主人中等個、瘦瘦的,理着利索的小平頭。他不善言辭,卻很能幹。見他的時候,他總在面鍋前忙活:腰躬得像蝦米一樣使勁揉面,用足力氣擀麵、抻面,伴着「啪啪啪啪」幾聲,硬的像磚頭似的面塊就像被施了魔法轉瞬就成了一根根又薄又韌的麵條。「呼」掀開正沸騰着的熱鍋,把擀好的面撒上,再抓上幾把早切好的甘蘭葉,再用笊籬把在鍋中翻滾的面撈進一隻又一隻碗裡。「好啦——」伴着這悠長的吆喝,滿是漢水的臉上湧起一陣輕鬆和滿足。「哎,來了……」伴着這聲清脆的回音,女主人麻利地上場了。滿屋氤氳的水汽中出現一個臉蛋圓圓、笑面如花、打扮入時的中年女子。她飛快地在幾個碗裡撒上蔥花兒、牛肉沫、辣椒、香菜、丸子、滷蛋……一系列動作流利的如行雲流水,手指一起一伏乾脆得的如彈鋼琴,神情專注仿佛正在精心雕琢一件件藝術品。

看似千篇一律的動作、一模一樣的食材,實則各有千秋。女主人好似摸透了每位食客的心——這個愛吃辣那個不愛吃咸、這個吃不得香菜、那個總喜歡要個滷蛋……每位食客在她心裡好似都有一張專屬菜譜。當然,來這裡的,也大部分都是回頭客。

不信你看:我們一家要了三碗面。兒子的面牛肉沫多辣椒少,下面還藏了一個大肉丸;我的面量少菜多辣椒多;老公的面多菜多辣椒多還外加一個滷蛋。三碗面吃出了三種味,吃出了一份特別的情。

時間長了,發現這個時髦的女主人不僅心細而且特別愛孩子。來這裡吃麵的孩子好像都是她的孩子,她給怕辣的六年級小姑娘倒上一碗開水涼着,給丟三落四的五年級男孩整理好落在面桌上的課本、作業、鉛筆,邊收拾邊絮叨:「看好自己的東西呀……」

我最愛來這裡吃麵,每吃一次總會吃出與別處不一樣的感覺——溫暖

其實,兒子最愛的去處是——機器人刀削麵

這家小吃店,最吸引小孩子眼球的是——門口擺着一尊高高大大的刀削麵機器人。打開開關,機器人兩隻紅紅的眼睛就像燈泡一樣亮起來、機器人的手臂就會動起來——左手搬着一塊面,右手持刀,一下一下把面片直接削到身下沸騰的鍋里。

這家機器人刀削麵不光吸引着孩子,對於大人同樣也有着無窮的誘惑——因為這裡門面雖不大,小吃卻花樣百出:機器人刀削麵、手工水餃、大餡餛飩、雜糧煎餅、把子肉米飯、苗寨掉渣餅、土家醬香餅……

老闆是個三十出頭、頭大肩寬的男人,胖胖的壯壯的,滿面紅光、滿臉笑容,最顯眼的是挺着一個大大的啤酒肚,腰上圍着一個鼓鼓囊囊的錢包——他的大腦袋和大肚子裡仿佛藏着無數小吃創新的秘密和千奇百怪賺錢的花招。

尤其早上,來吃飯的人特多:「老闆,來一個大碗刀削麵」「哎,要一碗餛飩」「醬香餅一個」……在一連串的催叫聲中,胖老闆就像一個無法停止的陀螺——一會兒跑到刀削麵鍋前攪攪面,一會兒往正滾着的餛飩鍋里添點水,又用紙袋裝兩個苗寨掉渣餅,再盛一碗八寶粥……「哎,來了來了,煎餅來了。」「別急別急,餃子出鍋嘍」……

一早晨,儘管他忙得大汗淋漓,頭上冒汽、臉上流油。但他胖胖的臉上始終掛着樂呵呵的笑。仿佛他做的不是小買賣,而是經營一份大事業,臉上寫滿了掩飾不住的成就感:「我創新,我快樂。」

早飯高潮接近尾聲的時候,又有一些店鋪陸陸續續開門了,這其中也有我最中意的一家商店——光明禮品綜合商店。

第一次走進這個商店「大娘,給我拿包鹽。」正在店裡忙活的大娘一聽,立刻快活的說:「哎,聽口音你是博興來……」我一愣,忙問:「你怎麼知道?」「傻閨女,咱是老鄉,俺娘家也是博興呀。」「你現在在哪兒住,為什麼來這裡?……」一句一句熟悉的鄉音、一個一個熱情的問題、一口一口親切的老鄉,只聽得心裡軟軟的、暖暖的。

因了這個老鄉,我更多地光顧着這個商店;因了這個老鄉,大娘大爺時刻提醒着初來異地的我們;因了這個老鄉,我與這個陌生的城市似乎有了一絲一縷的聯繫。

[1]

作者簡介

劉群,1973年9月生於哈爾濱。

參考資料